43岁的林柳伟,年龄不大,养鸭却有24个年头。因养鸭子这事,高家镇林家村的百姓没少跟他闹,有些人碍于是同村人,抹不开面子,没有当面说,可背后怨声一片。为啥?几万只鸭子放养在塘里,粪污直排,难免有臭味。
前几年,村里搞“五水共治”,鸭场关停。论技术,林柳伟绝对是把好手,自个还有孵化场,远近闻名,效益颇佳。如不再养鸭,孵化场也恐将倒闭,林柳伟心有不甘。所幸,没过多久,在临近的全旺镇贺辂亭村,他找到了一处低丘缓坡,这里允许建养鸭基地。
如此一来,水养需转为旱养。林柳伟很清楚,污染问题不解决,老百姓一举报,政府一督查,场子迟早还得关。于是,为了减少治污成本,林柳伟可谓挖空心思。
记者看到,一个现代化的笼养场,1000平方米可养2.7万只鸭,喂料、捡蛋、清粪全部实现自动化,但建设成本可不低,单个投资近200万元。由于资金有限,林柳伟不敢多建,自个琢磨出了一套旱养模式:蛋鸭场一分为三,前头是产房,中间稍高是休闲区,由于铺的是镂空网格,可使鸭粪掉落,既免去了每日冲洗,还能确保清洁、减少病害,后头则是浅浅的“澡堂”,2000只鸭仅用8立方米水。
污水量确实大大减少,如何资源化利用?林柳伟说,他的内部有个“小循环”:300多亩的基地,鸭场80亩,橘园200多亩,再加上水塘40亩,鸭子的冲栏水、洗澡水先贮于水塘,待沉淀和发酵后,用作橘园的液体肥,另外,鸭粪和砻糠的混合物也是绝佳有机肥。
笼养和旱养各有长处,前者土地高度集约化,后者成本更低。目前,林柳伟养了9万多只鸭,每年只需花费20多万元,便可解决污染问题,刚好抵去了橘园的用肥成本。接下来,他还准备扩建4栋笼养场,再建一个皮蛋加工厂。
以前,大伙都叫林柳伟“鸭老板”,升级换代后,多了“橘老板”“蛋老板”的头衔。他说,不管咋变,环保永远是条高压线,生态循环则是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