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猪肉消费国,年猪肉需求量5400万吨左右,占据全球猪肉生产总量的一半。
同时民众对猪肉的深厚喜爱,催生了丰富多样的猪肉美食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人均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民众对猪肉的需求也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
然而,当时相对高昂的肉类价格,加之本土生猪瘦肉率较低的问题,使得猪肉价格居高不下,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为破解这一困境,我国积极引进国外优质种猪资源,以期提升猪肉产量与品质,更好地满足百姓的餐桌需求。
种猪作为生猪产业的核心要素,其品质优劣直接关系到生猪的生产效率、肉质品质及整个产业链的盈利能力。
近年来,生猪产业链中的育种环节异军突起,成为行业利润的重要增长点,据不完全统计,平均利润率高达55%,远超其他环节。
同时,中国种猪行业市场营收规模更是达到了惊人的736亿元,充分展现了育种产业的巨大市场潜力和经济价值。
然而,尽管我国生猪产业发展迅猛,但在种猪育种方面仍存在不容忽视的短板。
为弥补这一缺陷,国家已将种猪育种上升为战略布局的重点领域,旨在推动生猪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对于身处微利时代的养猪业而言,种猪育种无疑是一片充满无限商机的崭新领域。
在此背景下,种猪进口成为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提升生猪产业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引进国外优质种猪资源,不仅可以快速改良我国本土生猪品种,提高生产效率和肉质品质,还能为养猪业注入新的盈利空间和核心竞争力。
此外,近年来,我国种猪进口市场呈现出投资活跃的态势。
多起与育种相关的投资事件接连发生,涉及金额巨大,其中国资背景的企业表现尤为活跃。
这些投资事件不仅有力推动了育种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为我国种猪进口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鉴于此,本文将深入剖析我国种猪进口的现状及未来趋势。
通过系统梳理相关政策法规、市场动态和进口数据,揭示我国种猪进口的主要来源、品种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同时,结合国内外生猪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变化,对我国种猪进口的未来走向进行科学预测和展望。
旨在为相关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依据,共同推动我国生猪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我国种猪进口现状
1、进口数量变化
2023年,我国种猪进口总量达到了7997头,同比增加了51.46%。
这一增长幅度相较于前几年尤为显著,反映了国内市场对优质种猪的需求仍然旺盛。
从重量来看,2023年进口种猪的总重量为483.5吨,同比增长率高达40.5%,这也进一步印证了种猪进口市场的活跃度。
然而,尽管总重量和进口数量均有所上升,但2023年的种猪平均进口单价却略有下降。
数据显示,平均进口单价为44.6美元/千克,微降0.2%;每头种猪的平均进口价格为2698美元/头,同比下降7.47%。
这表明,在进口总量增加的背景下,单头种猪的价值却在下降。
从长期趋势来看,近10年我国种猪进口市场经历了起伏。
特别是在非洲猪瘟疫情之后,2020年和2021年连续两年引种数量都在2万头以上,远大于常年需求。
这使得种源库储备比较充足,并未完全消化。
因此,在随后几年中,整体进口种猪需求有所下降。
这一趋势在2022年和2023年的数据中得到了体现。
尽管如此,2023年的进口总量仍然呈现出显著的增长态势,这与国内生猪产业的恢复、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育种政策的推动等因素有关。
为了进一步分析种猪进口市场的变化特征,本文整理了2016年至2023年的种猪进口数据(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这几年间我国种猪进口量、进口金额以及平均价格都经历了较大的波动。
其中,2020年和2021年的进口量和进口金额都达到了历史高位,而2019年和2022年则相对较低。
这种变化可能与国内外生猪市场的供求关系、疫病影响以及政策调整等因素有关。
图1展示了2012年至2023年我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与种猪进口量的变化情况。
从图中可以看出,能繁母猪存栏量与种猪进口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当能繁母猪存栏量较低时,种猪进口量往往会相应的有所增加以满足市场需求;
而当能繁母猪存栏量较高时,种猪进口量则会相应减少。
2022 年的种猪进口量相对处于历史低位,主要是由于国内能繁母猪存栏量较高,对进口种猪的需求较少。
我国种猪进口市场在经历了非洲猪瘟疫情之后的恢复期后,呈现出总量上升、单价微降的趋势。
尽管整体需求有所下降,但优质种猪的市场前景仍然广阔。
未来随着国内生猪产业的持续发展以及育种政策的进一步落实,种猪进口市场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图1 2012-2023年我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与种猪进口量变化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
2、种猪进口来源分析
2023年,中国种猪进口市场呈现出新的格局。
总体来看,这一年种猪进口总量达到了7997头,其中美国的占比最高,为38.78%,稳坐中国种猪进口市场的头把交椅。
紧随其后的是丹麦和法国,分别占比24.63%和8.83%,它们凭借各自种猪的优势特点,在中国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
从历史数据来看,美国一直是中国最大的种猪引种来源国。
这得益于其国内成熟的商业育种体系和丰富的品系选择,使得美系种猪在中国市场上备受追捧。
美系猪以其耐粗饲、适应性强等特点,在国内养殖户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然而,近年来随着猪舍装备的升级和养殖人员素质的提升,国内对种猪的品质要求也日益提高。
在这种背景下,产子数高的丹麦种猪和法系种猪逐渐受到了集团猪场的青睐。
丹麦种猪以高产仔数和优良的母性特征而著称,这使其成为提高猪场繁殖效率的理想选择。
而法国种猪则以其卓越的肉质和生长性能赢得了市场的认可,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优质的猪肉产品。
具体来看,2021年中国从丹麦进口了6992头种猪,占比高达29.96%。
但在随后的2022年,这一数字有所下降,可能是由于市场需求变化或贸易政策调整所致。
到了2023年,丹麦种猪的进口量回升至1970头,虽然数量有所减少,但占比仍保持在24.63%的较高水平。
这表明丹麦种猪在中国市场上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与此同时,法国种猪的进口量在2022年达到了高峰,为2750头,占比超过50%。
但在2023年,法国种猪的进口量锐减至706头,占比仅为8.83%。
这可能与法国国内种猪供应情况、贸易条件变化或中国市场需求调整等因素有关。
尽管如此,法国种猪在中国市场上仍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种猪在经历2022年的低谷后,2023年强势反弹,进口量达到5321头,占比高达66.54%。
这一显著增长再次巩固了美国在中国种猪进口市场中的领先地位。
这主要归功于美国种猪的优良品质、稳定的供应能力以及两国之间良好的贸易关系。
相比之下,英国种猪在中国的进口市场中的份额较小。
2021年还有一定数量的进口记录,但在随后的两年中则完全没有进口。
这可能与英国的种猪出口政策调整、疫情控制情况以及市场需求变化等多种因素有关。
未来随着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英国种猪在中国的进口情况可能会发生变化。
总体来看,中国种猪进口来源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美国、丹麦和法国仍是主要的引种来源国,但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可能成为中国种猪进口的潜在来源。
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加强与各国的育种技术交流与合作,挖掘潜在的进口来源国,将有助于中国生猪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同时,国内育种企业也应加大自主研发力度,提升本土种猪的品质和竞争力,以逐步减少对进口种猪的依赖。
表2 种猪进口来源情况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
三、我国种猪进口趋势分析
随着我国生猪产业的不断发展,种猪进口市场呈现出新的变化和趋势。
通过对近年来种猪进口数据的深入分析,可以揭示出我国种猪进口的主要趋势和特点。
首先,从总量上看,我国种猪进口量在经历了非洲猪瘟疫情之后的恢复期后,呈现出显著的增长态势。
2023年,种猪进口总量达到了7997头,同比增加了51.46%。
这一增长幅度相较于前几年尤为显著,反映了国内市场对优质种猪的需求仍然旺盛。
然而,从长期趋势来看,近10年我国种猪进口市场经历了起伏。
特别是在非洲猪瘟疫情之后,2020年和2021年连续两年引种数量都在2万头以上,远大于常年需求。
这使得种源库储备比较充足,并未完全消化。
因此,在随后几年中,整体进口种猪需求有所下降。
尽管如此,2023年的进口总量仍然呈现出显著的增长态势,这与国内生猪产业的恢复、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育种政策的推动等因素有关。
其次,从进口来源国别来看,我国种猪进口来源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美国、丹麦和法国仍是主要的引种来源国,但加拿大,英国等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可能成为中国种猪进口的潜在来源。
其中,美国种猪以其耐粗饲、适应性强等特点在中国市场上备受追捧,近年来进口量持续增长。
丹麦种猪以高产仔数和优良的母性特征而著称,成为提高猪场繁殖效率的理想选择。
法国种猪则以其卓越的肉质和生长性能赢得了市场的认可。
未来随着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我国将进一步加强与各国的育种技术交流与合作,挖掘潜在的进口来源国,以推动生猪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此外,从价格方面来看,尽管2023年种猪进口总量和总重量均有所上升,但平均进口单价却略有下降。
数据显示,2023年平均进口单价为44.6美元/千克,同比微降0.2%;每头种猪的平均进口价格为2698美元/头,同比下降7.47%。
这表明在进口总量增加的背景下,单头种猪的价值却在下降。
这可能与国内外生猪市场的供求关系、疫病影响以及政策调整等因素有关。
未来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和国内育种技术的不断进步,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种猪进口价格可能会呈现进一步的下滑,
最后,从政策层面来看,国家已将种猪育种视为战略布局的重点领域,旨在推动生猪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随着育种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未来种猪进口市场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国内育种企业需要加大自主研发力度,提升本土种猪的品质和竞争力;
另一方面,政府部门也需要加强监管和引导,推动种猪进口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市场需求强烈
在经历了非洲猪瘟疫情冲击后,我国种猪进口市场展现出显著的复苏迹象,2023年的进口量大幅增长,凸显了国内市场对于优质种猪的强烈需求。
2)单价与总量的背离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种猪进口总量有所增加,但平均进口单价却微幅下调,这与国内育种技术的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提高相关。
3)政策影响力显著
国家政策对于种猪进口市场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未来的市场发展将受到政策导向与市场需求两大力量的共同塑造。
4)自主育种水平待提高
中国本土生物技术的局限导致在种猪技术上面临外国技术的垄断局面。自主育种能力的不足成为我国畜牧业实现技术突破的关键障碍。
2、建议
1)强化政策监管与引导
政府应继续完善对种猪进口的政策体系,加强对引进种猪健康与安全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以维护市场的健康秩序。
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国内育种企业使用优质种猪,提高本土种猪的市场占有率。
2)提升自主育种能力
国内育种企业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培养专业人才等方式,逐步提高我国生猪产业的自主育种能力和技术水平。
针对中国本土猪种的改良和培育工作应成为育种企业的重点研发方向,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本土猪种资源,通过长期的系统选育和遗传改良,培育出更适合我国养殖条件和市场需求的优质种猪。
3)加强国际合作与技术交流
积极参与国际生猪产业的交流与合作,吸收和借鉴国际先进的育种经验和技术成果,以提升我国生猪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力。
通过与国际种猪供应商的合作,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创新活动,推动国际种猪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4)加大对生物技术的研发投入
针对我国畜牧业生物技术落后的现状,国家应加大对该领域的科技研发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生物技术创新活动。
通过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体系,推动我国畜牧业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为我国种猪育种技术的突破提供有力支持。
5)培训和提高养殖人员素质
针对猪舍装备的升级和养殖技术的提高,加强对养殖人员的专业培训和教育,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管理水平,以确保优质种猪能够发挥出最大的生产潜力。
通过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和人才激励政策,吸引和留住更多的人才投身到我国生猪产业的发展中来。
来源:《猪业》 张海峰 陈南等,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删除。
☞ 1季度猪肉进口量同比减少51.7%——2024年3月及1季度我国猪肉进出口情况
☞ 18家上市猪企2024年3月及1季度生猪销售业绩和生产指标PK
☞ 8家上市家禽企业2024年3月及1季度肉鸡和鸡苗销售情况PK
☞ 2024年3月全国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生猪收购和白条肉出厂价格情况
☞ 2024年3月全国500个县集贸市场生猪产品和饲料价格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