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动物源耐药菌对人有无危害性
2 、什么是细菌的耐药表型和耐药基因型?
3 、细菌携带耐药基因是否一定表现耐药?
4 、什么是耐药基因?耐药基因是如何增殖和传播的?
5 、耐药基因有无危害?
6 、导致动物源细菌耐药性发展的主要的原因是?
7、为了防控细菌耐药性,养殖业应该如何使用抗菌药?
1、动物源耐药菌对人有无危害性
养殖场动物细菌感染防治离不开抗菌药,但也造成了动物源细菌耐药。人和动物共用同类甚至同种抗菌药,加之人体病原菌有些来自于动物(包括人兽共患病原菌和食源性致病菌),因此动物源耐药菌的产生与传播,不仅会影响动物疾病的有效防治,还有可能影响公共卫生安全。有报道,一些由耐药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爆发事件,推测其传染源可能是养殖场的鸡和猪,但时至目前,还没有找到动物源耐药菌感染威胁人类健康的直接证据。因此,动物源耐药菌的产生与传播,会增加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的风险,但尚未对人类健康和生命构成直接威胁。
2 、什么是细菌的耐药表型和耐药基因型?
细菌呈现的耐药特征称为耐药表型,拥有的耐药基因称为耐药基因型。细菌的耐药表型由其耐药基因型决定,但耐药表型和耐药基因型之间没有完全的一致性。
由于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型的一致性不强,因此单纯检测耐药基因不能准确判定细菌的耐药性。这也是虽然开发了许多耐药基因快速检测技术,却难以在临床中推广应用的主要原因。
3 、细菌携带耐药基因是否一定表现耐药?
细菌拥有耐药基因,却未必表现相应的耐药性。基因是决定性状的物质基础,因此细菌没有耐药基因,就不可能拥有相应的耐药性。然而,细菌拥有耐药基因却未必耐药。因为耐药基因必须获得表达,即将储存在核苷酸序列中的遗传信息经过转录和翻译,转变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分子,才能表现耐药。
基因表达的启动与终止受细菌体内调控系统指挥,而启动与终止的信号则来源于细菌生存的外界环境。若环境中存在抗菌药,细菌将启动耐药基因表达,从而表现耐药;若环境中不存在抗菌药,细菌可能停止耐药基因表达,从而不表现耐药。
4 、什么是耐药基因?耐药基因是如何增殖和传播的?
耐药基因是编码耐药性状的一段核苷酸序列(DNA片段)。与其他遗传物质一样,耐药基因在细菌分裂增殖过程中得到复制。耐药基因可位于细菌的染色体上,也可位于染色体外的质粒上,质粒携带的耐药基因可通过接合、转化、转导等方式在同种细菌甚至不同种细菌的菌株之间传播。耐药基因的传播必须借助载体菌(携带耐药基因的细菌),因此离开了载体菌,耐药基因不能在动物-动物、动物-人、人-人之间传播。
只要注意饮食卫生、环境卫生等便可有效避免耐药菌及耐药基因的传播。也就是说,熟制肉类制品因烹饪加工过程中,可破坏畜禽等生肉中的病原菌(包括具有耐药性和耐药基因的细菌),所以不必担心因食用熟制肉制品而感染耐药菌。
预防感染病原菌(包括具有耐药性及耐药基因的细菌)的有效措施之一:一是在生肉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器具与操作台面要实行严格的生熟分开;二是接触生肉的人员在操作前后要及时、充分洗手;三是生肉加工熟食时要煮熟煮透。
5 、耐药基因有无危害?
耐药基因必须经细菌获取、表达产生了耐药性,才能呈现风险。因此,耐药基因不具有直接的危害性,环境中耐药基因的生态风险也十分有限。
6 、导致动物源细菌耐药性发展的主要的原因是?
导致我国动物源细菌耐药性发展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抗菌药使用不当,包括:
(1)疾病诊断有误,选药不合理,用药不对因;
(2)不按说明书用药,使用剂量不足,用药疗程不够;
(3)抗菌药联合应用失当;
(4)过度预防性用药;
(5)在饲料中乱加抗菌药;
(6)药物质量不合格。
7、为了防控细菌耐药性,养殖业应该如何使用抗菌药?
抗菌药是人和动物防治细菌感染的必需品。细菌耐药是自然现象,但抗菌药的广泛使用甚至滥用却可促进耐药性发展。因此防控细菌耐药性,关键在于谨慎、合理使用抗菌药。
养殖业使用抗菌药应该坚持“四不”原则:
1)不随意买药:多数抗菌药是处方药,不能随便购买,需凭兽医处方购药;
2)不自行选药:抗菌药需对因才能充分发挥疗效,选择哪类和哪种抗菌药,需经执业兽医师全面诊断后才能做出判断;
3)不盲目投药:抗菌药需遵医嘱给动物投服,不能随意乱用(如随意改变给药对象、给药途径、给药剂量、给药间隔等);
4)不轻意停药:一旦兽医处方给感染动物使用抗菌药治疗,就要依据药物说明按时按量投药,并保证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