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之第64天
今日关键词:历史
中国历史大事第13件
【事件】长平之战
【时代】东周——战国
【国家】
秦国,此时的秦国,已经是商鞅变法后近100年了,国家非常强大,开始向外扩张。
赵国,当时的赵国实力也不弱,相对于秦国来说是最强的对手。
韩国
【人物】
秦王,派约60万人参战;
赵王,派约45万人参战;
廉颇,赵国大将军;
赵括,赵国名门之后,他爸爸是有名的猛将,赵括熟读兵书,但没有上场打过战。
【地点】长平,现山西晋城高平市
【时长】5个月
【原因】韩国有块土地“上党”,正在秦国向外扩张的路上,韩国知道自己打不赢秦国,就把上党送给赵国,赵国思前思后考虑一下,最后接受韩国的土地,并派一支队伍去驻守,也就是表示要与秦国开战。
【过程】
1、赵王派老将廉颇带上十几万人去上党驻守,廉颇观察地形,建了一条高山防线,可以做到易守难攻。
2、廉颇与秦军小打了几场,但都失败了,决定不进攻了,只坚守。
3、秦国也攻不破这道高山防线,两边陷入僵局,僵持时间已从春天到了夏天。
4、赵王让廉颇进攻,可廉颇不听赵王的话,说守才是最正确的。
5、赵王等不及了,因为去打战的士兵,也是干农活的壮力,错过春天的剥种,秋天的收割也要来了,这样拖下去可能就要闹饥荒了。
6、赵王决定换帅,让赵括主动出击,并且为赵括又准备了十几万人去攻打秦军。
7、赵括也试探性地打了一仗,没想到赢了,就开始全线出击。
8、秦军知道赵军换帅了,谋划计策要求只准输不准赢,所以赵括就如此中计了。
9、双方开始交战,赵军三十万军队,人数众多,秦军也开始交架不住。
10、秦王到战场附近的城镇,告诉城镇上的居民,给他们升爵位,让所有15岁以上的男子,全部入伍上战场,就这样组织一支队伍去攻打赵军,把赵军围得水泄不通。
11、赵军被围1个多月,没有粮食供应,开始出现人吃人的现象。
12、赵括发起最后一次冲锋,最后全军覆没。
【结果】
秦国打败赵国获胜,秦军伤亡约20万,赵军45万全军覆灭。
这场战争是战国时期的转折点,从此以后,秦国再也没有特别强的对手,开始迈向统一六国之路。
【问答】为什么秦王可以随时组织一只队伍上战场?
秦国采纳商鞅变法的政策,每一个家庭都像管理军队一样,控制权都在自己手中,所以可以在很短的时间把一个城市里所有的男人编入部队。
【历史典故】纸上谈兵
出处:《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解释:《史记》在叙述长平之战的时候,花了很多笔墨描述赵括夸夸其谈、志大才疏。
赵括看了很多的书,讨论兵法的时候,连他的父亲赵奢都辩论不过他。
可是战争是要靠实践的,嘴上的功夫再好,到了战场上也没有用。
于是,就有了“纸上谈兵”的成语,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言身寸的学习笔记
学而时习之,吾日吾思——纯属个人胡思乱想,不可论证,如有侵权,请留言删除!
声明:以上内容皆个人交流信息,与大畜牧网平台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