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在2022年全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答记者问上表示,物价稳定运行,不仅有利于经济平稳运行,也有利于保障民生。我国去年物价保持总体平稳,全年CPI比上年上涨2%,低于3%左右的预期目标,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中国没有超发货币。
物价总体反映了供求关系,也受到货币政策影响。
与其他国家比较来看,美国连续加息来遏制通胀,12月份CPI同比上涨6.5%,欧元区10月、11月CPI均在10%以上,日本CPI也在上涨。
疫情防控这三年,我国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没有大水漫灌,为物价平稳创造有利条件。
第二,保供稳价工作效果显现。
去年,地缘政治冲突、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带来输入性通胀压力。
对此,我国大力保障能源供应,比如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原煤总产量达到45亿吨,煤炭稳定供应保证了电力生产,促进了国内价格平稳。
同时,我国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实现“十九连丰”,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粮食丰收、总体供应充足保障了食品价格稳定,为CPI稳定提供了坚实基础。
第三,工业和服务业市场供给充足。
我国产业体系完备,商品和服务供给充足,有助于消费价格稳定。
总体来看,2023年物价不具备大幅上涨的基础,CPI走势有望继续保持平稳。
近日,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司司长王有捐分析,2022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强化重要民生商品和能源保供稳价工作。全年消费领域价格温和上涨,生产领域价格涨幅回落。
CPI涨幅呈先扩后落走势。
2022年,全国CPI上涨2.0%,涨幅比2021年扩大1.1个百分点。
分季看,一、二、三、四季度同比分别上涨1.1%、2.3%、2.6%、1.8%,涨幅呈先扩后落走势。
分月看,1月份和2月份,受春节等因素影响,CPI同比均上涨0.9%;
在国内疫情多点散发、能源和猪肉价格上涨、去年同期基数较低等因素共同作用下,3月份起CPI同比涨幅开始扩大,7月份上涨2.7%;
8月份涨幅略有回落,9月份又扩大至2.8%;
受节后需求回落、去年同期对比基数走高等因素影响,10月份和11月份同比涨幅分别回落至2.1%和1.6%;
12月份临近春节,涨幅回升至1.8%。
食品价格波动较大。
2022年,食品价格由2021年下降1.4%转为上涨2.8%,影响CPI上涨约0.51个百分点。
分月看,各月同比变动幅度在-3.9%—8.8%之间。
其中,猪肉价格自3月份起触底回升,10月份同比上涨51.8%,11月份和12月份涨幅有所回落,全年平均下降6.8%,降幅比2021年收窄23.5个百分点,影响CPI下降约0.11个百分点;
在猪肉价格上行带动下,禽肉价格也逐步上涨,全年平均上涨4.0%;
因上年同期基数较低,鲜果和鸡蛋价格分别上涨12.9%和7.5%,合计影响CPI上涨约0.28个百分点;
受国际粮价持续高位影响,国内食用植物油、面粉和豆类价格分别上涨6.9%、6.2%和4.6%,合计影响CPI上涨约0.08个百分点。
来源:国家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