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2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2年12月份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数据。
对此,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进行了解读,CPI环比由降转平,同比涨幅略有扩大。
2022年12月份,各地区各部门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多措并举做好市场保供稳价,物价运行总体平稳。
从环比看,CPI由上月下降0.2%转为持平。
其中,食品价格由上月下降0.8%转为上涨0.5%,影响CPI上涨约0.09个百分点。
食品中,受季节性因素影响,鲜菜和鲜果价格分别上涨7.0%和4.7%;
生猪供给持续增加,猪肉价格下降8.7%,降幅比上月扩大8.0个百分点。
从同比看,CPI上涨1.8%,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
其中,食品价格上涨4.8%,涨幅比上月扩大1.1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0.87个百分点。
食品中,猪肉价格上涨22.2%,涨幅比上月回落12.2个百分点;
薯类和鲜果价格分别上涨12.7%和11.0%,涨幅均有扩大;
鸡蛋、食用油和粮食价格分别上涨10.0%、7.2%和2.6%,涨幅均有回落;
鲜菜价格下降8.0%,降幅收窄13.2个百分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2023年要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
如何看待当前物价形势?如何做好2023年稳物价工作?如何保障春节期间重要民生商品价格稳定?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回应社会关切。
针对猪价周期性波动,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促进生猪价格运行在合理区间?今后一段时间国内生猪市场价格形势会怎样?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司长万劲松表示,2009年,国家出台了生猪价格调控预案,并于2012年、2015年、2021年三次修订完善,主要目的就是缓解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促进生猪市场长期健康发展。
受周期性、季节性、超预期因素叠加影响,2022年生猪市场形势较为复杂。
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监测分析预警,强化预期引导和市场监管,加强储备调节,精准有力开展市场调控。
一是强化监测预测预警。
不断丰富监测指标体系,加强调研会商,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发现问题立即预警。
二是积极开展储备调节。
2022年上半年生猪价格低位运行时,及时开展中央猪肉储备收储工作,连续13批次收储中央猪肉储备,同时督促指导各地同步收储,提振市场信心。下半年生猪供应偏紧、价格一度过快上涨时,连续7批次投放中央猪肉储备,并指导各地同步投放地方储备,增加市场供应。
三是强化市场监管。
多次组织召开专题会议,提醒企业加强行为自律,要求不得控量抬价、不得串通涨价。约谈部分故意渲染生猪涨价氛围的自媒体,提醒告诫部分夸大其辞的市场机构。加强期现货市场联动监管,防范资本过度投机炒作。
四是积极稳定市场预期。
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信息稿等形式,加强市场预期管理,引导养殖户合理安排生产经营。
一系列保供稳价措施,缓解了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
我们关注到,受猪肉消费较往年偏弱、生猪供应阶段性增加等因素影响,近期国内生猪价格有所回落。
各方分析认为,当前国内生猪产能总体处于合理区间,预计2023年价格波动幅度会比2022年小一些。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紧盯市场动态,按照预案规定及时采取调控措施,促进生猪市场平稳运行。
CPI单月涨幅始终运行在3%以下,稳物价具有坚实基础
2022年,我国着力加强粮食、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着力加强重要民生商品和大宗商品价格调控,物价总水平持续平稳运行。
“去年CPI单月涨幅始终运行在3%以下,全年上涨2%,大幅低于美国8%左右、欧元区8%以上、英国9%左右等发达经济体的涨幅,也明显低于印度、巴西、南非等新兴经济体7%—10%(1—11月份)的涨幅。国际胀、国内稳,对比十分鲜明。”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司长万劲松说。
物价运行总体平稳的成绩,来之不易。
稳民生商品,各地各部门全力以赴保供稳价。例如,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促进粮食稳产增产;及时开展储备调节,缓解生猪价格大幅波动;定期调度并指导各地建立健全重要民生商品价格调控机制,多措并举保供稳价。
“部门协同、央地联动,去年以来,围绕粮油肉蛋菜等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做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副司长牛育斌介绍,去年全年食品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8%,明显低于美欧等主要经济体10%左右的涨幅。国内外粮价涨幅对比更加明显,国际小麦、玉米价格月度同比涨幅最高达到74%和36%,而我国小麦、玉米价格走势较为平缓,成品粮零售价格更为稳定,2022年全年36个大中城市大米零售价同比下降1%,面粉零售价同比上升3%。
稳大宗商品,以煤炭为“锚”,各地各部门千方百计稳定能源价格。去年以来,我国创新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提出煤炭价格合理区间,明确煤炭领域哄抬价格行为认定标准,实现煤炭价格总体在合理区间内运行。煤炭价格的稳定,为稳电价、稳用能成本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落实好天然气价格政策,充分发挥国产气保障作用,完善中长期供气合同机制,保持国内居民用气价格基本稳定。
“在持续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基础上,创新机制、稳定预期、加强监管‘三箭齐发’,以煤炭为‘锚’着力保持能源价格总体稳定。”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副司长周伴学介绍,去年前11月,美国、欧元区CPI中能源价格同比分别上涨约27%和38%,而我国CPI中居民水电燃料价格仅上涨约3%,汽柴油价格涨幅也明显低于美欧。
稳市场预期,创新预期管理机制。去年以来,我国加强政策信息发布,及时释放调控信号;加强期现货市场联动监管,遏制过度投机炒作。
“展望2023年,尽管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高位波动,输入性通胀压力仍然存在,但我国物价保持平稳运行具有坚实基础。”万劲松表示,我国粮食生产连续丰收,生猪产能合理充裕,重要民生商品供应充足,基础能源保障有力,保供稳价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全有信心、有能力继续保持物价总体稳定。”
2022年发放物价补贴约65亿元,惠及困难群众约2亿人次
保持物价稳定,事关千家万户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特别是困难群众对物价非常敏感。
稳物价、保民生,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多次完善价格补贴联动机制,坚决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保障范围不断扩大。在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等7类群体基础上,进一步将领取失业补助金人员和低保边缘人口阶段性纳入价格补贴联动机制保障范围,目前共覆盖困难群众约6700万人。部分地区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一步扩大了保障范围。
启动条件持续优化。去年8月,价格补贴联动机制的启动条件中,CPI单月同比涨幅由3.5%阶段性降低为3%。目前,满足CPI单月同比涨幅达到3%或CPI中食品价格同比涨幅达到6%中的任一条件,即启动价格补贴联动机制。部分地区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一步降低了启动条件。
补贴标准稳步提高。物价补贴发放标准与城乡低保标准挂钩。各地根据城乡低保标准调整和物价上涨情况,及时提高补贴标准。部分地区还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发放了一次性补贴。
发放时效不断提升。物价补贴发放时限,由早期“按月计算、按季发放”缩短至当前“按月计算、当月发放”,在相关物价指数公布当月发放到位,让困难群众尽早拿到物价补贴。
资金保障更加有力。目前,各地价格补贴联动机制均明确了物价补贴资金来源。同时,中央财政每年对各地困难群众救助和抚恤优待工作给予适当支持。通过有力的资金保障,能够确保物价补贴足额发放到位。
周伴学介绍,2020年以来,各地累计发放物价补贴约375亿元,惠及困难群众7.3亿人次。其中,2022年发放物价补贴约65亿元,惠及困难群众约2亿人次,对缓解物价上涨影响、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
重要民生商品供应充足、价格平稳,能够保障节日消费需求
春节假期临近,如何保障节日市场重要民生商品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
牛育斌介绍,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此前工作基础上,结合形势发展变化,近期又会同有关部门对节日期间保供稳价工作进行了再部署、再安排。
强化监测分析预警。指导各地密切监测居民消费市场运行和价格变化,跟踪返乡、旅游人员流动情况,分析研判对城乡重要民生商品市场的影响,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并作出前瞻性安排。
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指导各地积极发挥保供稳价主体作用,梳理本地重要民生商品产需、储备等情况,提前做好充实储备、产销衔接和应急预案等准备。
确保货源充足。指导各地加强货源调配,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商超等骨干流通主体加大提前备货、铺货力度,丰富品种选择。
强化市场监管。加强重要民生商品市场巡查检查,引导和倡议市场经营者守法合规经营,严厉打击哄抬价格等违法违规行为,维护正常价格秩序。
“从近期调度情况看,各地重要民生商品供应充足、储备充实,市场价格平稳有序,能够保障广大城乡居民节日期间消费需求。”牛育斌说。
来源:国家统计局、发改委、人民日报,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