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畜牧业生产
(一) 畜禽生产。
2020 年广东省畜牧业总产值1778.18 亿元,比上年减少 3.2%,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22.5%;肉类产量 401.29 万吨,减少 2.6%;禽蛋44.63 万吨,增长 7.6%;奶类 15.17 万吨,增长8.8%。年末生猪存栏 1767.27 万头,增长 32.5%,能繁母猪存栏184.72 万头,增长 41.0%,出栏生猪2537.36 万头,减少 13.7%;出栏家禽 13.74 亿只,增长13.4%;出栏肉牛33.62 万头,增长 1.1%;出栏肉羊108.06 万头,减少 2.6%
1.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
一是高位部署推进。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李希书记、马兴瑞省长多次批示指示,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多次专题听取汇报和研究部署,叶贞琴常委多次召集有关部门研究、召开全省会议具体部署安排,深入基层调研指导。省农业农村厅会同 10 个部门建立了省级恢复生猪生产政策协调联络工作机制,经省政府同意,将全省生猪复产目标任务分解下达各市,对标对表督促落实。我省与云南、江西、吉林签署了生猪稳产保供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省内 7个市、县政府与 10 家大型企业签订了标准化规模养猪场建设投资协议。组织召开中南六省 (区) 和省内生猪产销对接会,建立了奥桂、粤滇生猪“点对点”调运模式。
二是完善政策机制。
出台“四个政策文件”《广广东省生猪生产发展总体规划和区域布局》《关于加快推进生猪家禽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关于加强生猪和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推进屠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和促进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十条措施》;实施“两项考核”:将各市最低生猪出栏量纳入“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将生猪家禽产业转型升级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
三是落实支持政策。
全面落实用地、环保、财政、金融等各项支持生猪生产政策。用地政策做到“三放一简”,支持“楼房养猪”。深化生猪养殖环评“放管服”改革,落实供港澳生猪配额管理、每日报告制度和进口猪肉贴息,以及生猪及其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等政策。
四是加大资金扶持。
2019 年以来下达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约 27 亿元,支持标准化规模养猪场建设补贴、生猪养殖贷款贴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动物疫病防控、屠宰企业升级改造等生猪产业建设。支持创建 1个国家级生猪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扶持 1 亿元)、1个省级生猪优势产区产业园(扶持 1.5 亿元)、6 个省级生猪现代农业产业园 (每园扶持 5000 万元),提升产业综合实力。省农业供给侧改革基金联合企业投入 93 亿元建立 8 个生猪产业子基金。养殖圈舍、生猪活体、土地经营权、大型养殖机械等四类抵押贷款试点全覆盖开展。推进政策性生猪养殖保险,将能繁母猪、育肥猪保险保额分别提高至 1500 元/头和1400 元/头 (国家标准分别为1500 元/头、800 元/头)。
五是加强监测调度。
每月调度生猪复产及新建改扩建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建立省市县三级定点联系制度,设立公布专线电话,对新建改扩建生猪养殖场项日全覆盖建立联络员机制,及时协调解决畜牧业复工复产和生猪复产遇到的问题与困难。推动尽快建成达产。召开两次全省生猪复产调度会,建立问题清单化管理制度,加快推进项目施。
2.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2020 年我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 88.4%、规模养殖场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98.6%,大型畜禽规模养殖场类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 100%,超额完成国家年度考核目标要求。
一是狠抓整县推进,加快项目实施。
加快推进中央财政和中央预算内投资畜禽类污资源化利用 15个续建和新建县项目实施,报送《2019 年畜禽类污资源化利用项目总结》。督促各项目县按季度准时在直连直报信息系统上报畜禽类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进展情况表。对 15 个项目县逐一开展现场调研督促各县加快项目实施,确保 2020 年底前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目标。对完不成任务的县,将在全省范围内进行通报或约谈。
二是落实绩效考核,开展配套自查。
开展“推进畜禽类污资源化利用子项”的延伸绩效考核工作,督促各地农业农村部门联合生态环境部门对辖区内规模养殖场的粪污处理设施装备进行配套验收。逐场开展规模养殖场排查,制定了约 500 家畜禽规模养殖场的抽查名单,抽查的养殖场占我省大型规模养殖场总量超过 10% (4452 家),对在本次排查中不合格的养殖场下达整改通知,建立整改台账,由相关职能部门落实监督、指导服务工作。及时做好直联直报系统填报和审核工作。
三是强化技术指导,促进工作落实。
出台技术指引,省农业农村厅会同省生态环境厅制定了《广东省畜禽类污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指南》;开展模式推广,编印《广东省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处理利用技术模式》,着力推广“高床发酵”“异位发酵”和“污水处理回用”等新技术;强化备案管理,印发《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发放和畜禽养殖备案办法》,进一步强化畜禽养殖备案,推进实现养殖场户直联直报动态精准管理。
3.推进奶业振兴。
2020 年末广东奶牛存栏 68427头,其中:荷斯坦奶牛约占 95%,挤奶水牛约占5%。荷斯坦奶牛养殖户 361 户,全省牛奶总产量15.17?万吨。全省登记在册的生鲜奶收购站 37 个主要分布在广州、惠州、清远等大中城市。生鲜奶生产收购运输全部实行持证经营和运输车辆准运证管理,百分百实现机械挤奶。2020 年生鲜乳收购站和运输车现场检查达标率达 100%。
(二) 饲料生产。
2020 年,受新冠肺炎疫情、非洲猪瘟、禁抗等因素影响,国内饲料行业竞争格局加速分化,市场不确定性增加。全省饲料行业积极应对,加快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努力保障饲料业健康持续发展,全省饲料发展总体平稳。饲料工业总产量和总产值较去年略有增长,生猪饲料降幅收窄,家禽和水产饲料持续增长。饲料产品总产量3010.19 万吨,同比增长 3.0%;饲料添加剂总产量23.40 万吨,同比增长 36.2%;饲料工业总产值 1166亿元,同比增长 9.3%。
一是饲料产值产量略有增长,饲料产品结构性调整。
2020 年全省饲料工业总产值 1166 亿元,同比增长 9.28%,其中,饲料产品总产值 1106 亿元,同比增长 9.29%;饲料添加剂总产值 60 亿元,同比增长9.10%。全省饲料总产量为 3033.59 万吨,同比增长3.15%,其中,饲料产品 3010.19 万吨,同比增长2.95%;饲料添加剂总产量 23.40 万吨,同比增长36.2%。饲料产品中,宠物饲料总产量 1.27 万吨,同比下降 24.8%;非宠物饲料中,配合饲料2922.12 万吨,同比增长 2.87%;浓缩料 27.60 万吨,同比增长13.63%;添加剂预混合饲料 59.20 万吨,同比增长3.32%。配合饲料中,生猪配合饲料产量 770.15 万吨,同比下降 12.5%;家禽配合饲料产量 1476.57 万吨,同比增长 12.63%;水产配合饲料产量 659.32 万吨,同比增长 3.64%;精料补充料产量 6.48 万吨,同比增长 15.28%;宠物配合饲料 0.77 万吨,同比下降 28.7%。
二是饲料生产企业数量略有下降,企业产品逐渐多元化。
全省共有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企业 880 家,生产许可证数 1058 个,其中浓配饲料 485 个、单一饲料 99个、添加剂预混合饲料 251 个、饲料添加剂75个、混合型饲料添加剂 148 个。随着饲料业竞争日趋激烈,行业规模化程度越来越高,小型饲料企业逐渐退出,全省饲料生产企业数量相较去年减少,但生产许可证数增加,企业产品多元化趋势明显。
三是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产业集中度较高。
2020 年全省饲料总产量和总产值均位居全国第二饲料规模化水平和产业集中度保持较高水平。年产超1000 万吨的集团企业有 2家 (全国共有3 家),分别是海大集团和温氏集团;年产 100 万吨级别的集团企业有 3 家,分别是南宝、双胞胎和新希望六和;年产50 万吨级别的集团企业有 6 家,分别是通威、正大康地、漓源、正邦、粤海、恒兴;年产 10 万吨级别的生产厂 101个,产量约占总产量的 6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近 10 个百分点。配合饲料企业平均年产量约6万吨,比全国平均年产高 59.5%。
四是药物饲料添加剂有序退出,新型替抗产品及技术全面发展。
随着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的逐步退出,大批企业替抗产品研发脚步加快,研发重点集中在植物提取物、微生物制剂、酶制剂、多糖寡糖酸化剂、免疫增强肤等方面,新型生物饲料产品不断涌现;替抗集成技术储备进一步加强,不少企业积极开展生物发酵饲料加工、无抗饲料配制、低蛋白日粮和净能体系等技术研究和集成配套,新型绿色生物饲料产业蓬勃发展
五是企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产业链不断延伸。
今年以来,随着生猪产能稳步恢复,部分企业抓住禁抗后新增替抗市场的机遇,迅速调整产业结构,聚焦前端料和高端料,加大生猪饲料生产;部分饲料集团企业加快发展多元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生猪、家禽、水产等下游养殖业,延伸产业链。面对今年严峻的国际贸易形势,部分企业仍然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全省共有 40 多家企业的 400 多个产品销往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等 60 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兽药生产。
2020 年全省有兽药 GMP 生产企业 108 家,其中,生物制品企业 16 家,原料药生产企业6家,中化药企业 86 家。全省年产兽药 43.5亿元,排全国第七,年销售额 38.26 亿元,排全国第六。全省有兽药经营企业 3875 家,100%实现系统注册入网,实施追溯率90%以上。
二、畜牧投入品及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1.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一是推动出台《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生猪和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推进屠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府[2020] 24 号),构建从生猪养殖、运输、屠宰到生猪产品市场销售、食品生产经营的全环节、全链条全流程质量安全闭环监管长效机制。
二是大力开展生猪屠宰企业标准化建设。截至目前,全省共有 50 个(2020 年通过 21个) 屠企业获得“广东省生猪屠宰标准化企业”称号,深圳、东莞、河源、清远等市7个屠宰企业获得“全国生猪屠宰标准化示范厂”称号,实现了全国生猪屠宰标准化示范企业零突破。
三是加强生猪屠宰领域专项整治。坚持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双管齐下,持续开展打击生猪私屠滥宰违法行为专项行动和 2020 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利剑行动,联合省公安厅、市场监管局组织各地开展“扫雷行动”,全省各地农业农村部门接到举报线索 33起,行政执法立案 21 件,捣毁私屠滥宰窝点 31 个。
四是印发《2020 年全省屠宰环节质量安全风险监测方案》,组织完成全省生猪屠宰环节质量安全风险监测,采集猪、牛、羊肉 1037 份进行肉类中水分测定结果均符合规定。同时,采集猪尿 15881 份、牛尿2324 份、羊尿 704 份,均未检出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
2.加强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
组织实施《转发关于进一步促进奶业振兴的若干意见》,加强优质奶源基地建设、现代化美丽牧场创建,做强做优乳制品加工业、加大乳制品消费引导和推进奶牛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工作。强化乳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定了《广东省 2020 年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加强对养殖场、生鲜乳收购站和运输车标准化管理、生鲜乳质量检验、安全制度落实等方面的监督检查,及时堵塞安全隐患风险漏洞。
3.加强饲料行业管理。
一是按照《关于调整实施一批省级权责清单事项的决定》 (广东省人民政府令第 270 号),将饲料生产许可证核发 (宠物配合饲料) 委托地级以上市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实施,加强委托事项的事中事后监管积极指导各地承接实施工作,确保委托事项无缝衔接;落实“证照分离”改革要求,加强“数字政府建设,做好政务服务“互联网+监管”“四免”优化梳理、调整权责清单事项、电子证照、中介服务事项梳理等工作,提升办理效率,切实提高企业和群众的办事体验和获得感;落实饲料添加剂预混合饲料混合型饲料添加剂产品配方备案制度,督促指导企业认真按要求进行产品配方备案;加强饲料法规宣传指导企业及时掌握、落实饲料管理有关要求
二是严格按照《饲料生产许可条件、混合型饲料添加剂许可条件》 中涉及的安全生产条件进行现场审核,对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一律不予许可;制定《饲料粉尘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方案》 和《饲料粉尘安全专项治理行动方案》,进一步压实饲料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及企业主体责任,加强饲料粉尘安全管理;开展对饲料企业的全面排查和专项抽查,全面排查饲料生产企业的安全生产情况,及时排除粉尘涉爆安全隐患,整治突出问题,健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责任体系。
三是强化饲料质量安全监管。严格生产许可条件和饲料添加剂产品批准文号审核,规范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行为,对不符合条件的一律不予许可。2020年,全省共核发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许可证 302个,其中省级 187个、市级 115 个。市级核发批准文号62个。办理委托生产备案 110 批次,产品2499个;办理自由销售证明 187 批次,产品 455 个。加强养殖环节自配料生产和使用管理;完善饲料生产信息月度统计监测,增强数据报送及时性和准确性,及时分析生产形势,引导合理安排生产。
4.加强兽药行业监管。
一是严格依法依规开展兽药生产经营许可行政审批,加强新版兽药 GMP 宣传贯彻,做好新旧兽药 GMP 过渡期间监管工作。切实做好“放管服”改革工作,进一步深化改革审批事项,较早在全国取消兽药广告审批改备案管理。
二是强化兽药监测抽检工作,严格落实兽药质量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残留监控和细菌耐药性监测计划。2020年全省监督抽检 677 批,经检验合格 672 批次,合格率为 99.3%,动物及动物产品兽药残留监控共抽检350 批,经检验合格 350 批,合格率为 100%。
三是开展药物饲料添加剂退出及兽用生物制品生产企业生物安全检查工作,维护养殖业生产安全和生物安全。
四是深入推进兽药“二维码”追溯体系建设,逐步实现兽药产品全链条追溯。
五是积极开展养殖环节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试点工作,规范养殖企业合理使用兽药。坚持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双管齐下,加大兽药生产、经营和养殖环节监督检查,确保兽药质量和畜产品安全。全年共开展 5 次检查,检查兽药生产企业 126 家次、经营企业 1367 家次、使用单位4577家次,责令整改 115 起。
5.加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
持续做好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按照“统筹协调,区域联动”的思路,积极推动全省跨区域收集无害化处理推广生猪保险与无害化处理联动模式,努力构建“科学完备、运转高效”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推动建成无害化处理项目 19 个 (包括7个省级病死畜禽无害化示范项目),已基本建成覆盖全省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
6.加强畜禽屠宰监管。
一是持续优化屠宰行业产能布局。大力推进乡镇小型屠宰场点清理撤并,坚决依法取缔环保、防疫不达标等不符合设立条件的生猪屠宰场点。截至 2020 年底,全省列入农业农村部公布名单的生猪屠宰场数量为 345 家,较2019 年初的958 家压减了 64.6%,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二是制定全省生猪屠宰环节非洲猪瘟自检和官方兽医派驻制度以及屠宰企业整改落实情况“回头查”和飞行检查工作方案,并组成4 个检查组,对 16 个重点地区进行“回头查”、飞行检查和工作督导。截至年底,全省生猪定点屠宰场已 100%落实农业农村部规定的生猪屠宰环节非洲猪瘟自检和官方兽医派驻任务,累计飞行检查企业 283 家,检测非洲猪样品 7119 份其中阳性样品 36 份。
三是开展屠宰行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制定畜禽屠宰行业“不安全、不屠宰”专项行动方案,督促指导畜禽屠宰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屠宰行业安全生产制度。
三、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
1.重大动物疫病和主要人畜共患病防控成效显著。2020 年全省重大动物疫情形势平稳,全年未发生家禽禽流感、非洲猪瘟等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狂犬病、布病、血吸虫病等主要人畜共患病继续保持有效控制状态。
一是持续推进非洲猪瘟防控“3+1 专项行动”、屠宰环节“两项制度”、调运监管“百日行动”等关键措施,严格实行包村包场网格化疫情排查工作机制,实施规模猪场入场检测全覆盖,按照“早快严小”的原则坚决处置风险隐患,全力打好非洲猪瘟防控攻坚战、持久战。
二是组织各地扎实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作畜禽群体免疫率和抗体合格率保持在 90%和 85%以上,构筑起“应免尽免”有效保护屏障。大力推进“先打后补”试点工作,在 10 个地市试点规模养殖场强制免疫财政直补工作的基础上,全省 21 个地市全面铺开。
三是扎实做好家畜血吸虫病监测防治工作密切配合有关部门指导消灭韶关、清远市钉螺疫情四是持续推进“大清洗、大消毒”活动,将动物防疫清洗消毒行动常态化、制度化,组织各地以定期集中消毒和日常程序消毒相结合的方式,聚焦养殖、运输、屠宰、无害化处理等关键环节、重点场所,不断净化养殖环境。全年下拨消毒药物 380.5 吨,发动82.77 万人次,清洗消毒风险场所 7.3 亿平方米
2.动物疫病区域化防控工作可圈可点。
2020 年我省持续推进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一是继续推进中南区非洲猪瘟等动物疫病分区防控工作。2019 年牵头开展中南区非洲猪瘟分区防控试点,创设区域化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实施了大区外生猪 (种、仔猪除外) 禁止调入,推动我国生猪流通方式从“调猪”向“运肉”变革取得历史性突破。2020 年我省又协同各兄弟省份研究制定实施《中南区生猪调运管理办法》《中南区动物及动物产品指定通道检查站规范化建设指引》 等文件,对区域内生猪流通秩序予以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为全国分区防控探索了可供复制的成熟经验和制度体系,从2020 年 11 月 30日起试点禁止大区内生猪 (种、仔猪除外) 跨省调运,明确肉猪“点对点”调运距离原则上不超过 1000公里,“调猪”变“运肉”的进程进一步深化。
二是深入推进种畜禽场动物疫病净化工作。分病种、分区域、分阶段深入推进动物疫病净化计划,开展种畜禽场动物疫病净化工程,从源头上对重点动物疫病实施净化。截至目前,全省已有 39 家种畜禽场通过省级评估及验收,8 家通过了国家级动物疫病净化场、示范场评估,并同时对其中8家国家净化场、16 家省级净化场的完成了年检工作。
三是推动非洲猪瘟无疫小区建设。以非洲猪瘟无疫小区建设为重点,积极指导推动省内 3 家规模养猪企业于10月通过首批国家级无疫小区评定,示范带动全省动物疫病由稳定控制向区域净化纵深推进。广东成为全国首批获得国家评估认可创建非洲猪瘟无疫小区的省份。
四是持续抓好从化无规定马属动物疫病区维护管理及功能拓展,维持无疫区无疫状态。创建马匹跨境运输便捷通关检疫体系,对香港赛马会全部马匹实施备案管理,以马匹个体为单位给予进境许可,使其在1年内可不受次数限制往返马会粤港两地马场。全年香港赛马会已进行 53 次马匹跨境运输,共有约1889 马次往返,从化马场也常驻约 400 匹赛马进行日常训练。从化无疫区持续 12 年维持无疫状态。香港特首林郑月娥表示,从化无疫区及马场的落成和持续运行,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一个极佳例子.
3.动物卫生检疫监督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是全面构建起“来源可溯源、去向可追踪、信息可分析、数据可统计”的全省动物溯源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跨省调运畜禽检疫证明关键信息的互联互通,形成了上下贯通、运转有序的信息化管理体系,日均电子检疫出证超 10 万张,居全国第一。
二是继续稳步推进动物卫生风险管理,截至目前,已有 16个地市共 87个县 (市、区) 建成动物卫生风险管理系统,全省动物卫生风险管理体系初具规模。
三是积极实行生猪运输车辆和生猪经纪人备案管理,省外动物及动物产品入粤指定道口运行正常。按照中南区非洲猪瘟区域化防控工作机制的部署,实施生猪由养殖场至屠宰厂“点对点”调运新模式。
四是集中开展生猪违法违规调运行为专项整治和打击行动,有效防范运输环节传播风险,维护生猪生产加快恢复势头。2020 年先后开展了违法违规调运生猪行为专项整治和违法违规调运生猪百日专项打击行动,联合省公安厅、交通运输厅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展违法违规调运生猪百日专项打击行动的通知》,从4月份起,各地各部门依托 27个省际间和 208 个县域间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集中开展生猪违法违规调运行为专项打击行动。全省累计出动执法人员约 4.6 万人次,查处违法违规调运生猪行为48 宗,涉及生猪 2665 头,其中无害化处理生猪265 头,移交公安机关3宗 (已结案2宗),捣毁3个生猪私宰窝点,1个生猪临时转运点,对不法分子形成了有力震慑,全省畜禽调运秩序明显规范。
4.高位谋划推进动物防疫机构队伍体系建设。
面对全省现有的动物防检疫体系已明显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特别是基层动物检疫监督机构不健全、队伍不稳定、职能不清晰等突出问题,我省坚持高位谋划推动。
一是积极推动省政府制定出台《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生猪和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推进屠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以及在 2 个省府办公厅转国办文件中部署要求各地采取切实有力措施,稳定基层机构队伍,配备与工作任务相适应的防疫检疫等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提出各地要明确动物防疫检疫具体工作的承担单位。
二是研究制定《广东省签约兽医管理办法 (暂行)》,积极实施动物防疫专员特聘计划,补齐基层防疫力量不足的短板。省财政安排经费 1080 万元,在18 个生猪养殖大县实施动物防疫专员特聘计划 (拟首批共聘用 360 人),另有 12个非生猪养殖大县参照省的方案自筹经费在推进。
三是通过开展官方兽医资格审查、放宽执业兽医考试报考范围、实施乡村兽医备案管理等一系列措施,全面加强兽医队伍管理和建设,并以推进强制免疫“先打后补”改革为抓手,鼓励单位和个人组建动物防疫服务团队,大力推进兽医社会化服务发展,充实社会防疫力量。
四是印发《广东省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提升三年行动方案》,组织地市间交叉检查促进提升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水平和操作人员生物安全意识,构建高质量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