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合作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合作中的一个重点领域,畜牧业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开展畜牧业国际合作,既符合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开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也契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需要加深全球化以促进农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的现实需求。其合作潜力巨大,值得关注与期待。
首先,“一带一路”畜产品市场基数大、规模增长潜力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口总数占全球的40%以上,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畜产品消费规模。同时,“一带一路”区域人口增长红利、经济增长潜力还将成为进一步扩大区域内畜产品市场规模的动力。
一则,“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中75%的国家处于人口增长期,53%的国家人口增长率超过1%,区域总人口增长速度快、空间大。另外,“一带一路”区域人口结构以青壮年为主,沿线接近60%的国家,15-64岁人口占比为60%-70%,接近40%的国家,65岁以上人口占比在5%以内。这为“一带一路”区域带来了持续的人口红利,形成了潜在的巨大的畜产品消费规模。按照“一带一路”区域人口增长率平均值0.5%、人均年肉、蛋、奶消费量保持不变计算,到2020年,“一带一路”畜产品市场规模可达4.5亿吨。
二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GDP之和占全球的16%,其中多是发展中国家,高收入国家仅有18个,中等收入国家占70%。这些国家中,90%的国家处在经济增长期,其中,又有40%的国家经济增速在4%及以上,使得区域整体GDP增速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经济增长潜力大,市场总规模将随之不断扩大,人均食物消费量将增多,食物消费结构也将发生变化。糖类消费减少,脂肪和蛋白质消费增加,这代表畜产品消费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按照发展中国家人均年肉、蛋、奶消费量粗略估算,“一带一路”初级畜产品市场规模在4亿吨左右。
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而言,中国畜产品进口总量大,进口额占贸易总额的八成,且增长快。但是,进口量仅相当于产量的3%,进口增长空间很大,为发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边畜产品贸易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其次,“一带一路”畜牧业产业基础较好,与我国优势互补,利于畜牧业合作潜力的发挥。一方面,沿线64个国家以占全球四成多的人口生产了全球近四成的畜产品,区域整体的畜产品生产能力和效率基本处于全球中等水平。另一方面,沿线国家与我国这个畜产品消费大国的畜产品供求结构以及出产的主要畜产品的竞争优势互补,能够促进和带动“一带一路”区域的畜牧业合作。
沿线国家与我国畜产品供求结构的差异性与互补性表现在:我国虽然是大多数畜产品的生产大国,但是肉制品和乳制品的供给存在结构性不足,尤其是牛肉、羊肉、奶粉等进口总量不断增大,而“一带一路”沿线的波兰、白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在猪肉、牛肉、羊肉、牛奶、生皮等畜产品的生产能力、产品品质、出口贸易上都具有相对明显的优势;同时,越南、俄罗斯、印度、印度尼西亚、孟加拉、波兰、泰国以及中亚国家,在鸡肉、鸭肉、动物油脂、蜂蜜、禽蛋等畜产品的供给上存在缺口,而我国这些畜产品的生产能力强,可以弥补其市场缺口。国别间畜产品的生产、加工、消费存在着较强的互补性,给彼此之间的畜产品生产与贸易合作提供了充足空间。
沿线国家与我国主要畜产品的竞争优势互补表现在:我国的蜂蜜、蚕茧、肉鸭等畜产品具有国际竞争优势,蜂蜜等个别畜产品的生产效率优势还特别突出,但是,我国猪肉、羊肉、牛肉、鸡肉、乳制品等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处于劣势。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例如波兰、白俄罗斯、巴基斯坦、印度、土耳其等,分别在牛肉、羊肉、禽肉、牛奶、鸡蛋等畜产品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不同国家生产的不同畜产品各具竞争优势,可以避免直接竞争,为合作共赢提供了更大空间和更多便利。
近年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畜产品贸易快速发展、投资日益活跃、畜牧业文明的交流也日渐增多,表现出良好的畜牧业合作态势。这受益于“一带一路”合作共赢理念的传播和更多国家为改善“一带一路”发展环境而做出的切实努力。“一带一路”畜牧业合作潜力有望成为促进“一带一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原标题:“一带一路”畜牧业合作有多大潜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2018年7月21日《农民日报》,丁琳琳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