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五花肉75元/斤,我们只卖15元/斤,为什么我们不出口赚钱,反而在大量进口?”
近日,随着国内外猪肉价格波动,有网友发出“灵魂拷问”。
这样的质疑并非首次。
“十三五”以来,我国猪肉进口量常年稳定在100万吨以上,进口猪肉已经成为近年来的“常态”。
不过,说“大量进口”又有夸大之嫌。
据海关总署统计,今年1-5月我国累计进口猪肉68万吨,较去年同期下降65.2%。
在近年猪肉进口量最大的2020年,我国猪肉自给率为93.5%。
可以肯定地说,进口猪肉在我国猪肉消费总量中占比不大。
此外,我国进口猪肉以带骨猪肉等消费调剂型为主,起到供需余缺调节作用,主要流向食品加工企业、餐馆、食堂等。
从消费品类和场景用途而言,既称不上“大量”,也谈不上“广泛”。
至于“国内猪肉价格远低于韩国猪肉价格”的论断也经不起推敲。
判断猪肉出口是否赚钱,不能用进口国的终端市场价格与出口国的生产成本简单相减,而是要看进口价格与生产成本的差额。
韩国进口猪肉价格说不上很贵,由于国情不同,韩国批发市场上16元/斤的猪肉,经历高昂的物流和人工费用等层层“加码”,到我国消费者手中就到变身成75元/斤的“金五花”。
而国内猪肉从出厂到终端消费,价差往往只有几块钱。
事实上,拿韩国猪肉价格做对比,本身就是在混淆参照系。
由于饲料等养殖成本方面的优势,目前,美国、加拿大和欧盟地区是全球猪肉出口主要来源国家和地区。
据美国农业部预测,2022年美国、加拿大和欧盟地区猪肉出口总量将占全球猪肉贸易总量的78.8%。
与来自这些国家6.3元/斤的进口猪肉价格相比,即便是国内猪肉价格处于相对低位,也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力。
因此,这不是“要不要出口”的主动选择,而是“能不能出口”的被动接受。
猪肉进出口问题不是简单的数字加减法。
猪肉要进口还是要出口,首先要考虑居民的“菜篮子”。
我国既是猪肉生产大国,也是猪肉消费大国,生猪出栏量和猪肉消费量都占到了全球总量的50%以上。
与国内庞大的市场需求相比,即便有心进口,按照现在的全球猪肉贸易规模,也很难有匹配的国际市场。
换句话说,要让消费者都能吃上肉,还得靠自己。
猪粮安天下。
猪肉进出口贸易算得不仅仅是经济账,还有政治账、民生账。
从保民生的角度来看,“肉盘子”必须也只能端稳在自己手中。
在讨论猪肉进出口前,先得拎拎自家“菜篮子”稳不稳。
猪肉进出口,还要考虑农民的“钱袋子”。
老话讲:“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
农民养猪本就面临巨大的自然灾害、疫病和市场风险,在没有搞清实际情况时,就开始“带节奏”,以拓宽销路、提振猪价之名,盲目将准备不足的生产者推向形势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当心好事没做成,戳漏了农民的“钱袋子”。
猪肉进出口,也得考虑产业的“秤杆子”。
我国猪肉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归根结底是成本惹的祸。
有专家指出,目前,我国饲料产业进口量大的一个重要原因与当前生猪养殖中采用的玉米—豆粕日粮型饲料配方有关。
而欧盟虽然不是玉米、大豆的主产区,但依靠本地化的饲料配方,同样成为重要的生猪产区和出口市场。
因此,加快研发改进饲料配方,提升产业链各环节资源利用效率,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才是保障猪肉长期稳定供给的关键。
同时,还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稳产保供长效机制,防止生猪产能大起大落,在端稳盘子的前提下,让进口猪肉为我所用但不依赖,把好产业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这杆秤。
来源:农民日报,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