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腺病毒是全球家禽常见的传染病病原之一,多数禽腺病毒可在健康禽体内存在并复制,临床症状较为轻微,常成为混合感染时的条件性病原,有时也作为原发性病原,引起禽类多种病症。
禽腺病毒是一种无囊膜的双链DNA病毒,衣壳呈规则的20面体结构,直径约80~110 nm。六邻体蛋白是腺病毒的主要免疫保护性蛋白,参与主要的免疫反应。腺病毒对酸抵抗力较强,能经过胃肠道而继续保持活性,常常从感染禽肠道、呼吸道及肝脏中分离到病毒。
禽腺病毒属于腺病毒科、禽腺病毒属,是鸡、鸭、鹅等禽类体内常见的传染性病毒。该病毒多数在禽体内存在却不致病,但是当有免疫抑制性疾病或是发生混合感染时,会对家禽健康造成较大的影响。
根据群特异性抗原的不同,禽腺病毒可分为三个群:
I群禽腺病毒具有共同的群抗原,基于交叉中和试验的测定分为5个类型(FAVA~E),包含12个血清型(FAV1~12),代表毒株为鸡胚致死孤儿、血清IV型I群禽腺病毒;
II群FAV包括火鸡出血性肠炎病毒、雉鸡大理石脾病毒和禽类脾肿大病毒;
III群FAV仅包含减蛋综合征病毒(EDSV-76)。
FAV4是鸡、鸭、鹅等禽类体内常见的传染性病源,肉鸡、蛋鸡、樱桃谷鸭、番鸭、鹌鹑、鸽子、长尾鸭、鸵鸟、猎鹰等都有发现到腺病毒的存在。
世界上第一例腺病毒是在有慢性呼吸道症状的鹌鹑体内分离到的,之后,在各种家禽上分离到不同血清型的禽腺病毒,有时在同一只家禽上能够分到不同的血清型。该病的发生可能与机体的免疫抑制有关,经常与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和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的继发有关。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发生于天气炎热的夏、秋季节,主要发生于3~5周龄的商品代家禽,也可见于蛋种禽,造成心包积水和出血性肝炎,死亡率为20%~75%,最高可达80%,蛋鸡和育成鸡的死亡率为8%~11%。
由于FAV4既能水平传播,又能垂直传播,传播范围广、影响大,给我国养禽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措施,因此临床上要做到提前预防,防治结合。
目前由于I群禽腺病毒至少有12个血清型,且不同的血清型之间的同源性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增加了疫苗研制的难度。临床实践中需加强平时的饲养管理,尽量减少应激,避免从发病鸡场引进雏鸡等都能起到一定作用。由于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和鸡传染性贫血病毒都能增加该病的致病性,控制和清除这两种病毒对其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小编通过国家兽药数据库查询到,目前有2个关于禽腺病毒的疫苗,是与新城疫和禽流感H9的三联苗,均是在2021年获得新兽药证书。
同年,青岛易邦和滨州沃华生物已获得产品生产批准文号,且产品已上市。
另外,经查,易邦、普莱柯、瑞普、科前、永顺、大华农等多家企业都在研发关于禽腺病毒的疫苗,已申请37个产品的临床试验,其中2个已获得新兽药证书,大部分也已经完成临床试验,还有8个产品还在临床试验中。
来源:大畜牧综合,仅供参考。
☞ 禽腺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