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肉鸡市场将拥有自主培育的白羽肉鸡品种。”2021年12月1日,农业农村部发布第498号公告,经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通过,“圣泽901”“广明2号”“沃德188”等三个快大型(饲料转化率高、体型大、生长速度快)白羽肉鸡品种,成为我国首批自主培育的快大型白羽肉鸡新品种。这意味着我国打破了白羽肉鸡种源完全依靠进口的局面,中国白羽肉鸡产业进入一个新时代,在实施国家种业振兴战略,积极应对国外种源“卡脖子”挑战中迈出坚实一步。
破 壳
时光回到1987年,大陆第一家肯德基落户北京前门,开启了中国白羽肉鸡快餐的序幕;1990年,麦当劳首次登陆深圳,更加快了中国鸡肉快餐业的发展步伐。从那个时候起,带着孩子到肯德基或者麦当劳吃汉堡、炸鸡是一件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三十多年来,两大洋快餐巨头在国内高速扩张,门店数量合计已突破万家,深刻影响和改变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年轻一代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餐饮结构。
以肯德基和麦当劳为主的这些洋快餐保持增长的“秘笈”是什么?有人说,是国际化标准化服务;也有人说,是健康饮食观念的改变;还有人说,是旺盛的下沉市场需求……这些答案,对,但不全对。支撑洋快餐带着汉堡、炸鸡横向复制、连锁经营的关键因素,是充足廉价的鸡肉原料的稳定供应,或者说,是掌握了白羽肉鸡供应的源头。
顾名思义,白羽肉鸡全身披白色羽毛,红色单冠,皮肤白色,喙、胫均为黄色。对于我国习惯了家庭式散养黄羽鸡种的养殖户而言,白羽肉鸡的出现,带来先进的管理和技术,无异于打破了千百年来形成的认知之“壳”——原来,养鸡不必经过长达近半年的传统饲喂,是可以规模化养殖、高效生产快速出栏,鸡的单体还更重并能够进行工业化加工。
伴随着白羽肉鸡产的鸡肉源源不断送上国人的餐桌,国内消费者对肉鸡、鸡腿、鸡胸、鸡翅、甚至鸡爪的消费量不断增加。数据表明,从白羽肉鸡品种引进后,我国从人均每年吃半只鸡到人均年消费鸡11.5只,对改善我们的生活,提供比较优质的动物蛋白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回溯至19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将亚洲鸡种引入本国,与当地鸡种杂育而成科尼什鸡,这成为白羽肉鸡的父系;而白羽肉鸡的母系白洛克鸡,经引入我国上海九斤黄鸡作为育种素材,在美国育成。两种鸡以及杂交的后代因体大丰满、更加健硕,吸引来业界的目光。
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让人们对于优质、廉价蛋白质的需求与日俱增。但在那时,鸡肉取代牛肉和猪肉成为肉类蛋白主要来源还面临不少制约。至20世纪中叶,欧美发达国家的养鸡业引入了诸多工业化元素: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解决了鸡容易患病的问题;模拟孵化器的发明让鸡能够安心繁殖;屠宰技术的升级使鸡肉去骨生产和分部位出售成为可能……一系列技术进步,不断降低鸡肉生产成本并催生更多消费需求,肉鸡生产逐渐成为独立的系统化的家禽产业。在产业力量的推动下,近八十年来北美和西欧国家对鸡的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胴体组成进行了系统的遗传选育,现代白羽肉鸡品种最终形成。
凭借着“40天左右出栏,体重可达4-6斤重,1.5-1.6的料肉比”等显著优势,该鸡种成为全球多数商用养殖肉鸡的首选种源或祖代鸡种来源。
规模和分工带来效益,白羽肉鸡的“胜利”,遵循了经济学的一般规律。
其实,我国认识到白羽肉鸡产业优势的时间并不算晚。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引入白羽肉鸡。1986年10月,北京大发畜产、正大集团与美国艾维茵国际家禽公司联合组建了北京家禽育种公司,从美国引进多个白羽肉鸡品系,开启了自主培育工作的序幕。
彼时,我国白羽肉鸡自主育种还出现短暂的“春天”。1988年,由原国家计委批准,原农业部国家家禽育种中心在天津武清成立,“中心占地2000亩,建有44栋鸡舍,包括资源场、育种场和曾祖代场,设计规模饲养种鸡8.86万只,年提供祖代种蛋428万个。”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所(简称牧医所)副所长文杰回忆,“到2002年,我国培育的白羽肉鸡国内市场份额一度达到55%以上。遗憾的是,后因疫病等多种因素影响,2004年放弃了育种。”
一直到今天,我国白羽肉鸡祖代种鸡全部依靠进口,从而也失去了市场议价能力。
折 翼
变化来的很突然,对于中国白羽肉鸡产业联盟总裁李景辉来说,春晚小品里“一剪没”的段子并不好笑。
据李景辉回忆,2004年前后,受“非典”“禽流感”等疫病防控影响和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波及,国内肉鸡养殖行业一度陷入“雏鸡几毛钱一只都无人问津”的窘境,缺乏产业链下游的反哺,本土白羽肉鸡育种也随之谢幕。
从2004年放弃白羽肉鸡育种开始,欧美等国对我国出口种鸡“不议价、年年涨”成为常态。不准开展育种成为合同必备限制性条款,甚至在得知我国企业做白羽肉鸡种源自主培育的消息后,发出“停止育种,否则就断供。”的威胁。
一组来自中国畜牧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2015年,我国祖代白羽肉雏鸡引种数从2005年的52.29万套猛增至2013年的154.16万套,2014年略降至118.08万套,2015年下降至72.02万套,平均年引种100万套左右。
这一引种规模,一直延续至今。
而引种数量保持稳定的背后,有产业发展的刚需,也有行业的共同努力。2014年1月,国内规模较大的50余家白羽肉鸡头部企业自发组建白羽肉鸡联盟,决定在当时需求萎缩、产能过剩的背景下调控祖代鸡引种数量,尽最大努力缓解了国内肉鸡产能相对过剩的局面。
“当全部的种源依赖进口后,受疫情等多种意外因素影响,导致我国进口的祖代鸡的数量出现极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均衡性”,谈及推动限制引种的初衷,李景辉这样表示。
不论是种鸡还是鸡肉,在商业逻辑的驱动下,都需要不断开拓新的市场,而美国凭借成本优势,一度成为中国白羽肉鸡进口的最大来源国。2015年,中国对美国生产的白羽肉鸡产品实施反倾销、反补贴日落复审,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下提出了磋商请求。当时,由于美国爆发高致病性禽流感,我国对美国家禽产品实施封关措施,全面禁止了美国的种鸡和鸡肉的全部进口贸易并持续了5年左右的时间,在此期间不得不改从新西兰引进,但新西兰祖代鸡的质量和供应能力也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我们白羽肉鸡产业的正常发展。
更令业内人士担忧的是,在受禽流感冲击的国内禽肉市场低谷期,一些资金雄厚的外资企业也频繁接触我国肉鸡企业,有趁机抄底,试图控制我国肉鸡产业链的倾向。“怎么端掉中国的肉篮子?疫病流行期就是好时机,通过事先在国内成立的各种办事机构进行公关宣传,造成行业信任危机、价格倒挂、企业持续亏损,以化解财务危机的形式参股控股收购国内企业。”一位不愿具名的畜禽行业分析师表示。
如何破解国外不时借“鸡”发难?李景辉坦言:“要最终解决市场价格平稳可控的问题,实现国内肉鸡产业的健康发展,只能通过国际育种公司在中国建设肉鸡原种场,或者,靠中国自主育种。”
重启自主育种,让中国的消费者平平稳稳地吃上自主育种的鸡肉,这成为我国肉鸡行业的共同心声。
重 启
先来看一组数据:鸡肉是世界第一、我国第二大肉类产品,白羽肉鸡贡献了全球约70%的鸡肉,白羽肉鸡占我国鸡肉产量的58%、占畜禽肉类产量的16%,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95%以上,种源对外依存度100%,主要用于生产分割鸡肉,满足快餐、团餐、深加工制品的需要。目前,全球每年生产白羽肉鸡祖代种鸡约1160万套,这些祖代种鸡90%以上来自美国的泰森食品集团和德国的EW集团,其余10%也来自欧美国家。其中,泰森食品集团下属的科宝公司约占全球白羽肉鸡祖代种鸡市场份额的30%;EW集团下属的安伟捷公司约占60%,且其总部也设在美国。
“两家公司出售的种鸡只能用于生产,难以利用其素材开展育种,从而巩固垄断地位、保持市场竞争优势。”福建圣农集团董事长傅光明说,肉鸡育种并非简单的“鸡生蛋、蛋生鸡”,现代肉鸡生产是呈金字塔形代际培育,是逐代选育、逐级扩繁,实现性状、性能“最优组合”的过程。白羽肉鸡从核心群到商品群的繁育需要经历5代,只有纯系原种鸡和曾祖代鸡可以留种繁殖,否则会发生性能退化,而从国外引进的正是不能留种扩繁的祖代鸡。
“相当于只卖给我们一幅画,坚决不卖给我们作画用的颜料。”傅光明说,“别人想怎么掐你就怎么掐你,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提起进口国外种鸡的境况,退伍军人出身的傅光明语气里仍有不忿。据他回忆,“2000年前后,出口到中国市场的祖代种鸡售价20美元左右,出口到周边国家约35美元,2004年我国自主培育的白羽肉鸡退出市场后,进口价格一路上涨到目前的35-38美元,而且还有继续上涨的可能”。
事实上,国家层面早已认识到种源受制于人的潜在风险。2009年,原农业部成立白羽肉鸡育种协作组,研究编制了《中国白羽快大型肉鸡育种战略研究报告》,倡导和推动重启白羽肉鸡育种攻关工作。
闻风而动,国内一批企业迅速行动起来,打响了重启白羽肉鸡自主育种的“第一枪”:2010年,国内实力较强的黄羽肉鸡繁育企业广东新广农牧,开始自主培育白羽肉鸡,并与牧医所文杰团队合作加快新品种培育速度;一年后,圣农集团聘请参与了我国第一代白羽肉鸡育种的技术团队着手选育工作,又投资7亿元建设国内标准最高的育种场,同时与东北农业大学李辉团队开展合作;2012年,国内最大的蛋鸡育种公司,北京峪口禽业开始肉鸡育种工作,在京系蛋鸡占据国内“半壁江山”的基础上,尝试开启肉鸡育种“弯道超车”。
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国家对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优良品种的支持进一步加强。
2014年,原农业部印发《全国肉鸡遗传改良计划(2014-2025)》,明确提出到2025年,培育肉鸡新品种40个以上,自主培育品种商品代市场占有率超过60%。2019年,农业农村部启动了国家畜禽良种联合攻关工作,同时成立两个白羽肉鸡联合攻关组,构建起“1(牵头企业)+1(首席科学家)+N(科研院校、龙头企业)”的产学研紧密联合创新模式,加快推进白羽肉鸡育种攻关。
“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畜禽良种对畜牧业发展的贡献率超过40%,是提升畜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说,创建资源共享、多元投入、获益分享、人才交流的联合攻关机制,构建适合我国国情农情、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畜禽种业自主创新体系,就是要保障主要畜禽品种有效供给,提升我国种业国际竞争力,推进我国由种业大国向种业强国的历史性转变。
涅 槃
冬季的武夷山脉,依然密林丛生、生机盎然,几番寻找,才能在山谷地带隐约窥见一座通体白色的建筑。这是福建圣农集团位于南平市光泽县的育种场,戒备森严,非请勿入。
投资建设这座育种场的圣农集团,始创于1983年,专注白羽肉鸡生产,是我国白羽肉鸡行业总体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的企业,分别为中国麦当劳和肯德基提供约70%和50%的鸡肉产品,年出栏白羽肉鸡数量约占国内市场的10%。
“没有原种,靠外国人,即使规模再大,行业也看不到未来。”从2011年开始,傅光明着手自主培育白羽肉鸡,“要什么给什么,要钱给钱、要人给人,要设备就给全世界最先进的设备。”2016年公司成立“第二祖代种鸡事业部”,聘请了原北京家禽育种公司参与我国第一代白羽肉鸡育种工作者负责白羽肉鸡选育工作。
没有人知道要投入多少,也没有人知道要投入多久。凭着对寻找优良种鸡基因的一腔执着,圣农技术团队如复一日的收集、筛选——累了,就坐在鸡舍旁打盹;困了,就喝杯浓茶苦撑。终于在2019年,培育的第一个成果“圣泽901”诞生,被送往农业农村部家禽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进行性能测定。
听到这个消息后,德国安伟捷公司以断供为由,胁迫福建圣农集团停止育种。福建圣农集团果断决定终止与国外的合作,两年来所培育的“圣泽901”配套系已在集团内部全面替代进口种源,公司现存栏祖代种鸡20万套,约占全国的12%,并实现了白羽肉鸡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比傅光明稍早,文杰自2009年开始广泛调研、寻找并呼吁有能力的企业布局白羽肉鸡自主育种。广东新广农牧是国内实力较强的黄羽肉鸡繁育企业。2010年,开始自主培育白羽肉鸡。2015年,牧医所肉鸡遗传育种团队和新广农牧正式开展合作,双方联手走上一条科企融合的自主育种之路。
梁尚根,新广农牧董事长人如其名,浸淫行业近三十年,使他深知种源就是肉鸡市场稳定的“根”。作为企业,拥有资金和产业化推广优势,却苦于技术、人才基础薄弱,文杰团队的到来,解决了这一矛盾。
“与已有100多年经验的国际白羽肉鸡育种相比,我国自主育种时间短,在遗传素材积累、育种新技术应用、种源性疫病净化等方面都有差距,因此大胆创新、推动科企深度融合就成为关键。”文杰介绍,在育种过程中,牧医所首创的基于“京芯一号”育种芯片的基因组选择技术体系第一时间得到应用,通过大数据集成处理,加快了性能优异品种的选育。
2019年8月,“广明2号”完成生产性能测定,在其培育过程中,应用了牧医所团队自主研发的四类10余项新技术。双方约定,最终的育种成果双方共有,品种经营开发权归企业,合作共赢,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高度融合的商业化育种模式,实现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和育种专业人才联合培养。
与圣农、新广同期,首农集团旗下的北京峪口禽业跨度更大,实现了从“蛋鸡”到“肉鸡”的跨越。
三角形,是多边形中最稳定的结构——依托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科研院所支撑的“金三角”协作机制,北京峪口禽业走出了一条蛋鸡饲养、种鸡推广、自主育种和产业链发展的稳健跃升之路。基于蛋鸡育种优势,公司与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杨宁教授长期合作,整合蛋鸡“产蛋多、死淘低”和白羽肉鸡“产肉多、耗料少”的基因优势,先后培育出“沃德168”“沃德158”等小型白羽肉鸡品种和肉蛋兼用品种。其中2018年通过审定的“沃德168”,是我国首个小型白羽肉鸡品种,2020年出栏量达到2亿只。“本次申请审定通过的‘沃德188’,专为国人定制的笼养白羽肉鸡新品种,是十年‘金三角’深度融合、协同创新、潜心躬耕的代表成果。”北京峪口禽业董事长孙皓说,创新运用基因组育种技术和智能化信息技术进行科学选育,“沃德188”商品鸡生长能力强、生存能力优, 42天体重2.8公斤,料肉比1.65:1,成活率96%以上。具有品种纯正、肉质鲜美、成活率高、成本低廉、无抗养殖、公母分饲六大特点,是适合我国饲养环境的优秀品种。
2021年12月1日,“圣泽901”“广明2号”“沃德188”三个快大型白羽肉鸡自主培育品种通过审定,三大新品种蓄势齐发,对我国肉鸡产业影响几何?傅光明的比喻简短而有力:“把卡在我们脖子上的手指头一根一根掰开了,白羽肉鸡养殖的命脉真正控制在我们自己手上了”。
“育种,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文杰表示,自主培育品种还要与进口品种正面交锋,经受住市场的考验。换句话说,“汉堡里全面夹上中国种鸡产的肉还有一段路要走”,对此,文杰建议,科研机构与企业必须继续开展深度合作,除了对肉鸡饲料报酬、成活率、肉品质进行持续不断地选育提升,还要重点选择新品种抗病和抗逆性,提高新品种的综合生产性能,持续提升新品种的性能优势和市场竞争力。
令人欣慰的是,来自中国畜牧业协会最近对国内大型白羽肉鸡养殖企业的调查显示,大部分企业对3个自主培育品种表示支持。中国禽业养殖行业的巨头新希望六和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在后续采购种鸡计划中给予支持,前期会试探性采购饲养,积累一定的基础数据和饲养管理经验,根据饲养的指标和成本及商品代的反馈,再对采购做出计划和安排。
展 望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2021年4月份,农业农村部又发布了《全国肉鸡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明确了未来十五年我国白羽肉鸡遗传改良的目标任务和技术路线。
在经历白羽肉鸡自主育种的“折翼”,在逆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的“后疫情”时代,我国比任何时候更能意识到“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重要性。在这场关乎十几亿人“肉篮子”是否安稳的“突围战”中,打好种业翻身仗意义重大。
坚定树立种业振兴的决心和信心。白羽肉鸡三个新品种的培育有一个共同特点,都经历了十年左右的持续攻关。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畜禽种业发展起步晚、基础薄,短板突出。事实证明,即使自主育种前期投入高、回报周期长、市场风险大等,只要坚定信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一定能够以较短时间追上世界先进水平。
加快构建完善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种业创新体系。自主培育白羽肉鸡新品种的进程中,除了企业的持续投入与及时转化,离不开农业农村部、北京市、福建省、广东省等相关主管部门,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高校的大力支持与通力合作。自主育种在推进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化改革的同时,要保持原有体制优势,明确分工,加快构建完善种业发展支撑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种业行业企业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企业家”和“科学家”不是空洞的名号,而是爱国、创新、求实、合作等素质和能力的具体载体。在行业集中度逐步提高,要顺应趋势,培育、支持一批有真才实干的种业企业家、科学家,充分发挥“领头雁”“主力军”的引领带动作用,加速实现我国种业发展“弯道超车”。
“对于白羽肉鸡育种,品种通过审定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第一步。只有通过扎实努力,务求品种优势尽快转化为商品优势、产业优势才能实现种业强国。”农业农村部有关司局负责人说,要加强国内白羽肉鸡种业行业动态监测分析,发布供需信息,引导产业运行,防范市场风险。召开白羽肉鸡品种产业化推进会,促进自主种源供需衔接。开展白羽肉鸡育种攻关,遴选国家白羽肉鸡核心育种场和良种扩繁基地,通过转移支付项目给予种鸡测定补贴。按照农业农村部关于推进动物疫病净化工作的意见,推动种禽场加快创建动物疫病净化场,确保种鸡质量。
“百舸争流千帆竞,借海扬帆奋者先”。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现代化新征程开启之年,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我国白羽肉鸡育种先行突破,为畜禽良种自主育种树立了榜样。历史将继续证明,只要我们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坚定把民族种业搞上去的信心,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的时代必将到来。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焦宏 赵炜,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