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下半年在国内爆发的大面积非洲猪瘟疫情,对国内生猪养殖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不仅猪肉价格出现了过山车般的大起大落,对生猪养殖企业也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和冲击。
在本轮非洲猪瘟疫情爆发前,温氏股份多年保持着生猪养殖行业第一的领军位置,但在非瘟疫情的影响下,温氏股份的商品肉猪销量锐减,市场地位在2020年下滑至行业第三。
出栏规模大幅下降,温氏股份“掉队”了?面对市场质疑,温氏股份副总裁、董事会秘书梅锦方在做客证券时报·e公司微访谈时表示,面对非瘟疫情,公司在应对上确实有失误的地方,导致行业地位有所下降;但公司本身的行业基础依然扎实,各项体系依旧完善,非瘟疫情导致的出栏量下降只是暂时的,未来有信心重振旗鼓,在行业中恢复到领先的地位。
一、行业龙头基础尚在
据公开披露数据显示,2020年,牧原股份生猪出栏量以超过1800万头拔得头筹,正邦科技则以956万头位列第二,而常年位居行业首位的温氏股份则以955万头屈居第三,销量同比下降48.45%。
“本轮非洲猪瘟来势汹汹,行业过去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么严重的疫情,全行业在防疫上都没有可参考的经验。面对非洲猪瘟,我们‘摔了一跤’,去年主要是在恢复身体。”梅锦方向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直言,温氏股份在应对非瘟疫情时确实有失误的地方,导致出栏量大幅减少,规模被同行超越。
“第一,温氏股份成立的比较早,在一些硬件的设施、设备上会相对落后、老旧一些;而且公司采取的是‘公司+农户’模式,在农户这个环节,硬件条件也普遍落后。相比之下,一些成立时间比较晚的同行反而具备后发优势,其硬件设施相对完善一些。因此,遇到本轮突发的严重非瘟疫情,我们的硬件条件成为一项短板。”
“第二,我们过去的养殖思路和疾病防控经验,也影响到了非瘟疫情的防控。在前期疫情刚出现时,我们的准备并不充分,包括在应对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失误。到现在来看,通过外部同行的成功案例,以及内部经验的总结,我们已经找到了有效应对非瘟的办法,也很有信心在未来抵御住非洲猪瘟的挑战了。”梅锦方说。
但梅锦方强调,温氏股份在行业中的基础还是非常扎实的,“公司具备4000多万头的产能基础,不需要在行业低迷期额外支出新建产能,再加上我们的技术水平、管理体系、营养体系、育种体系、营销体系、供应体系、人才团队、信息化等领域都是完善的。虽然在非瘟疫情前期我们应对的不好,导致出栏量大幅下降,我们的‘内功’没有发挥出来,但现在我们已经掌握了有效应对方法,相信在后面这个阶段,我们的真实水平可以逐步得到体现,体系优势会更加明显。”
二、提质增效稳步恢复产能
如今,包括温氏股份在内的养殖企业,面临的是一个猪价持续下行的低迷周期。今年1月生猪期货推出以来,已从上市之初的30000点左右下跌至18000点的位置。梅锦方坦言,目前整个养猪行业都进入了一个困难时期,也可以说是寒冬期。
不过对于温氏股份而言,这个寒冬期更似机遇期。梅锦方表示,公司正要利用这个寒冬期重振旗鼓,力争再一次回到行业的前列。
以养猪成本为例,梅锦方指出,在非瘟爆发期间,公司的种猪体系受到影响,猪苗锐减,一度需要对外高价采购猪苗,这也导致公司当前出栏的生猪单位成本阶段性偏高。但现在,公司已经基本恢复到猪苗自给的状态,猪苗成本大幅下降,预计到明年,公司的单位成本可以做到8.5元/斤以下。
在猪价不断下跌的同时,今年养殖饲料价格反而出现了上涨,对养殖企业可谓雪上加霜。但梅锦方表示,饲料对公司整体的成本影响比较有限,一方面公司有远期合同订单,另一方面公司也在持续优化饲料配方,通过各种手段降低饲料的成本,“在优化饲料配方上,我们还有相当大的进步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温氏股份在2020年对组织架构进行了调整,将猪业拆分为猪业一部和猪业二部。在梅锦方看来,组织架构的调整主要是出于落实精细化管理的目的,同时两个部门之间也可以做到良性竞争,提升管理效率和效果。
按照规划,温氏股份今年的肉猪出栏量目标约1200万头,上半年和下半年出栏比例约1:2,明年约为2000万头,后年再增加800-1000万头左右。在猪价行情较差时,公司出栏节奏也有可能适当调整。
“总体来看,在行业低谷期,我们更多将聚焦于质量管理、降本增效,练好内功。其中特别是对种猪群体质量的优化,我们从去年底就在做这项工作,将一些质量不高的种猪清理掉,尽可能保留和增加高质量的种猪,为后续的发展提质增效。”梅锦方说。
广发证券也在近期发布研报指出,温氏股份从管理层、组织架构等顶层设计着手,全面激发公司经营活力,迎来“二次创业”。凭借强大的研发实力,公司拥有较为完整的种猪育种体系,在非瘟“常态化”的背景下,这将重新成为公司重要的竞争优势来源之一。在经历疫情冲击之后,20Q2起公司的生产性生物资产金额增长加速明显,按生长周期推算,2021年下半年公司生猪出栏量环比有望明显增长。广发证券认为,温氏股份短期面临的困难终将过去,经营拐点临近,看好公司行稳致远。
三、“公司+农户”模式仍具生命力
过去多年,温氏股份一直以“公司+农户”模式见长,但经历本轮非瘟疫情,包括牧原股份在内的部分同行企业采用大规模一体化自养模式实现快速扩张,市场也这一模式较为追捧。
而在梅锦方看来,企业短期经营业绩的好坏,并不能说明在模式上存在高下之分,事实上两种模式各有优劣。
“在本轮非洲猪瘟发生之前,“公司+农户”模式事实上对一般性的疫病防控还是有优势的,比如我们在用药方面比同行少一半,而且“公司+农户”是一种分散化的养殖模式,把一些非常分散的资源(土地、资金、劳动力)通过公司组织起来了。分散养殖对一些疾病的防御效果会更好,影响范围也会更少。对于公司而言也是一种轻资产模式,并且整个农业生产力水平得到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轮非洲猪瘟爆发初期,部分采取规模化养殖的企业一度承受了较大压力,其原因在于最初的政策要求疫病三公里范围内的生猪要全面扑杀。相对而言,采取分散化养殖的温氏股份压力较小。
但随着疫情的发展,农业部新政不再强制要求三公里范围内全面扑杀,改以定点清楚的模式。这也让规模化养殖企业压力骤减。相比之下,温氏股份“公司+农户”模式中的农户端硬件条件的短板显现,进而对公司经营造成影响。
不过,梅锦方告诉记者,公司目前也在对“公司+农户”模式,不断升级改进,加大了硬件上的投入,在管理模式上进行了严格化的管理。“现在我们的防疫水平已经得到了大幅的提升,这也让我们对未来的发展更有信心。”
广发证券研报也指出,应对经验的累积加之更严格的隔离措施,目前非洲猪瘟进入常态化发病阶段,不论对于行业还是公司而言,非瘟疫情的冲击影响逐步减弱。参考法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的实践经验,“公司+农户(家庭农场)”的养殖模式具有持久的生命力,特别是在土地资源相对紧张的地区,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来源:中国畜牧杂志,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