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国消费猪肉5519万吨,占全球48%。2018年8月,非洲猪瘟在我国发生以来,国家提出“像抓粮食生产一样抓生猪生产,确保猪肉市场供应稳定”,不断出台各类政策扶持养殖主体,“非瘟”疫情控制在“整体可控、危害较低”的水平。可以预见,迟至2021年下半年,猪价将进入下行区间,进入正常周期范畴。养猪企业降本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智能养猪渐行渐近。
养猪,作为一个差异化产品占比很低的行业,本质上赚两部分钱:一是行业整体的平均收益,二是企业相对于行业的超额收益。猪价下行情况下,扩大超额收益是企业唯一思路。立足点有三:一是想方设法提高终端产品数量,二是压低生产成本,三是扩大销售数量。最核心的问题是降成本。在生猪养殖成本结构中,企业降本的焦点还是在饲料和人工费,而这两者之间也是有账可算的。
比如饲料成本:企业通过动态调整营养配方、使各阶段的营养供给更贴近需求,可显著降低饲料成本。以牧原公司为例,在行业普遍采取三阶段供给的情况下,突破性开发八阶段供给方案,仅此一项技术,饲料成本估计降低50元/头以上。但精细化需要精准跟踪记录生猪的生长状态,重点采集的数据包括体重、健康状况等,目前仍依赖于大量人工投入。
再看人工成本:人工在生猪养殖中仍然不可替代,既包括喂养、免疫护理等体力劳动,也包括营养方案设计、配种管理等脑力劳动。仍以牧原为例,2020年上半年,单头生猪人工费用170元左右,等于猪价14元/公斤时一头猪的全部利润。
可见,降低饲料成本和降低人工费用本质上是一回事,都需要减少人力劳动的投入。得益于5G时代来临,终端可确保低成本、方便、全面地收集数据。人工智能技术近年也广泛渗透于养猪行业,数据鸿沟和模型粗糙这两大障碍一旦克服,养猪全面智能化指日可待。2018年起,一批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依托,以自动识别、盘点、喂养、称重和测膘为着力点,以自走机器人、悬挂摄像头、自动滑轨等为产品表现形式的企业应运而生。
以小龙潜行公司为例。从2014年起,经过长期的场景应用积淀与智能技术探索,他们推出了智能巡检、全流程盘点、母猪精准饲喂、育肥猪生长管理和智能环控五大解决方案,目前已经在正大集团等行业龙头的多个养殖基地中成功验证,单头肥猪节省成本超过50元,单头母猪降本更超过400元。其开发的生物安全智能防控解决方案,已经在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种公猪站落地应用。
笔者预计,未来智能养殖将沿三个方向演进:
一是数据采集从表层向深层进化。目前成功产业化的企业,切入点以采集生猪的物理特征数据为主,包括数量、体重、背膘、体温等。未来随着消费终端对猪肉品质提出更高要求,以及数据采集系统的升级迭代,生猪的疾病、发情、生长环境等深层数据必将成为采集重点,以实现高品质饲养。
二是适用主体从行业龙头向中小企业拓展。牧原、新希望、正大等巨头公司目前处于快速投建新基地的阶段,很多新建养殖场从设计阶段就引入了智能养殖的环节,因此不论是资金实力还是实施可行性,都决定了巨头公司是目前试水智能养殖的主力军。未来成本压力剧增、工人招聘不易,可以预见以存量养殖基地为主要资产的中小企业也将纷纷加入智能养殖大军。
三是覆盖阶段从养殖环节向全产业链延伸。未来生猪行业的竞争未必是单纯养殖成本的竞争,更可能是涵盖投入品、养殖、屠宰到零售终端的全方面竞争,比拼的不单纯是生产管理水平,更是上下游、金融、科技和政府资源的全方面整合能力。人工智能将从数据采集、处理加工、运算和输出各环节全面发力,形成通畅、快速、精确的数据链。
我们虽然还看不清未来的发展格局,但养殖行业势必在对人工智能的驾驭中步入现代产业的行列。而这个赛道上,那些不断迭代数据采集深度和精度、不断适应多种下游客户需求、不断延伸产业链覆盖范围的企业,无疑是领航者。养猪企业应该重视为行业进步而奉献的任何点滴创新与尝试。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业产业基金业务总监 李维昆,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