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畜牧网
大畜牧网
邀请
当前位置:首页>关注>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

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

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

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

(2021—2035年)

肉牛产业是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良种是肉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11—2025年)》实施以来,构建了肉牛遗传改良体系基本框架,肉牛生产性能持续提高。为全面提高我国肉牛种业创新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支撑和引领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前期肉牛遗传改良工作基础上,制修订本计划。

一、基础与要求

(一)发展基础。2011年以来,全国肉牛遗传改良工作成效显著。一是良种繁育体系逐步完善。遴选了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42家,覆盖肉牛品种26个,组建育种核心群2万余头,36家种公牛站存栏肉用、兼用采精种公牛2200余头,自主培育和供种能力不断提升。二是基本建立了种牛生产性能测定体系。制订了《肉牛生产性能测定技术规范》,78个场站累计3.2万余头肉牛参与品种登记和生产性能测定。2015年启动西门塔尔牛全国联合后裔测定,累计测定种公牛103头。三是建立了肉牛遗传评估平台。制定中国肉牛选择指数(CBI)和中国乳肉兼用牛总性能指数(TPI),每年定期发布遗传评估结果,指导肉用种公牛选育,累计完成肉用种公牛遗传评估5914头;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肉牛基因组选择技术平台,制定了中国肉牛基因组选择指数(GCBI),组建了规模为2300头的参考群体。四是联合育种稳步推进。成立了多种形式的联合育种组织,吸纳全国30多家种公牛站和核心育种场参与,实现资源、技术和育种信息的互通共享。五是地方遗传资源开发利用逐步开展。对秦川牛、延边牛、渤海黑牛等地方品种开展持续选育,以地方牛遗传资源为育种素材,培育了蜀宣花牛、云岭牛和阿什旦牦牛并通过国家新品种审定。

(二)发展要求。国内牛肉消费刚性需求一直呈增长态势,肉牛种业发展潜力巨大。第一期肉牛遗传改良计划实施时间有限,育种基础工作薄弱,品种登记、生产性能测定总体规模小,育种核心群小,引进品种本土化选育效率不高,联合育种机制不完善,地方品种优良特性挖掘利用不足、选育方向不明确等制约肉牛种业发展的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结合形势变化,发布实施更加全面系统的肉牛遗传改良计划,对于促进肉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二、思路与目标

(一)发展思路。坚持自主创新,以提高肉牛生产效率和牛肉品质为总目标,立足我国主导品种群体优势和地方品种资源特色优势,加强选育和高效利用,夯实品种登记、生产性能测定和遗传评估等育种基础,加快现代育种技术研发与应用,优化联合育种组织机制,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现代肉牛种业创新体系,全面提升肉牛种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国际竞争力,支撑引领现代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总体目标。到2035年,建成一批高水平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优质种源的供给能力显著提升,扩大品种登记和生产性能测定范围,建成世界一流的遗传评估平台,加快遗传选择进展,育肥牛胴体重提高15%—20%,培育肉牛新品种、新品系3—5个,打造现代肉牛育种企业2—3家,肉牛种业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三)核心指标

1.每年培育优秀种公牛400头,其中自主培育比例达到80%以上。每年开展青年公牛的后裔测定150头。

2.胴体重提高15%—20%;乳肉兼用牛产奶量提高10%—20%。

三、技术路线

(一)引进品种。加强种公牛自主培育体系建设,持续选育提高肉用生产性能,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增强自主供种能力;充分发挥乳肉兼用牛产奶和产肉性能的综合优势,构建乳肉兼用牛选育体系。因地制宜,逐步建立、优化利用引进品种的杂交繁育体系,充分发挥杂种优势,提高肉牛生产水平。

(二)培育品种。扩大育种群数量,加大育种群体选择强度,提高供种能力;坚持持续选育产肉能力和胴体品质,提高群体整齐度;坚持性能测定与遗传评估,结合育种新技术,开展适应不同生产模式的肉牛新品种选育,优势并举,支撑高效肉牛产业发展。

(三)地方品种。普通牛应加强本品种的保护、选育和利用,充分挖掘地方品种肉质好、耐粗饲、抗逆性强等优良特性,构建中国特色肉用牛选育体系,提高肉用生产性能和种群供种能力,支撑优质特色肉牛产业发展。水牛着重开展选育基础性工作,逐步构建选育体系;充分利用引进奶水牛优良品种,提高产肉及产奶性能,支撑区域特色水牛产业发展。牦牛重点完善繁育体系,充分挖掘和利用牦牛遗传资源特性,优化生产性能测定技术体系,提高种公牛供种能力,因地制宜推广人工授精技术,有力支撑高原地区肉牛业发展。

四、重点任务

(一)健全肉牛良种繁育体系

1.主攻方向。扩大肉牛高质量育种核心群规模,增强种公牛自主培育能力,提高肉牛核心种源自给率。

2.主要内容

——采用企业申报、省级畜禽种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推荐的方式,继续遴选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完善管理办法和遴选标准,加强管理。

——完善肉牛后裔测定技术规范,支持种公牛站加快种源自主创新,开展联合后裔测定,提高遗传物质生产效率和质量。

——加强选种选配,加快推广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等繁育技术,因地制宜开展牦牛、水牛人工授精,提升优质种源的利用效率。

3.预期目标。遴选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达到60个,育种核心群达1.5万头以上,年青年公牛后裔测定150头,人工授精比例提高15%。

(二)完善肉牛育种基础工作

1.主攻方向。建立高效智能化数据采集系统,育种信息采集覆盖全产业链。

2.主要内容

——完善肉牛品种登记技术规程,扩大肉牛品种登记范围。完善肉牛良种登记技术规程,重点在种公牛站和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实施良种登记,向社会推介优秀种牛。

——建立以场内测定为主、场内测定和生产性能测定中心测定相结合的性能测定体系。开展体型鉴定,扩大乳肉兼用牛、水牛产奶性能测定规模。健全牦牛、水牛生产性能测定体系。

——鼓励肉牛优势产区组织繁育、育肥、屠宰相关企业参与育种数据采集,提升产区肉牛育种及生产水平。

——组建具有专业水平的测定员队伍,定期开展技术培训,规范测定员管理。

3.预期目标。累计品种登记牛10万头以上,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核心群和种公牛全部实现良种登记。生产性能测定累积达到25万头以上。

(三)加快肉牛育种技术创新

1.主攻方向。加快育种新技术研发与应用,打造国际一流的肉牛育种技术支撑平台。

2.主要内容

——建设国家肉牛遗传评估中心和品种性能测定中心,制定和完善中国肉牛、牦牛、水牛和乳肉兼用牛选择指数。定期发布遗传评估结果,科学指导选种选配。

——扩大基因组选择参考群体,完善肉牛基因组选择指数,提高选择准确性。对种公牛和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核心群开展基因组检测。

——开展饲料转化率、肉质和繁殖等性状评估模型及方法创新,研发多品种联合遗传评估方法。

3.预期目标。肉牛遗传评估准确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基因组选择参考群达到1万头以上,实现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和种公牛站主导品种基因组检测全覆盖。

(四)深化肉牛联合育种体系

1.主攻方向。创新联合育种组织机制,提高肉牛核心种源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我国肉牛种业竞争力。

2.主要内容

——支持成立品种联合会(联盟)、区域育种联合会(联盟)、育种技术联盟等多种形式联合育种组织,培育联合育种实体。

——鼓励优势育种企业集聚资源、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肉牛种业企业。

3.预期目标。形成相对完善的联合育种创新机制,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肉牛种业企业2—3家。

(五)加强遗传资源创新利用

1.主攻方向。发挥地方品种资源优势,充分挖掘优质特色性状基因,培育新品种、新品系。

2.主要内容

——鼓励群体规模大、特色优势明显的地方品种,持续开展本品种选育,提高生产性能。

——挖掘地方牛品种的优质特色性状基因,利用多组学等技术,系统挖掘影响产肉、肉质、饲料转化率和抗逆性等性状的关键基因,创制特色种质。

——以地方品种为育种素材,利用传统和现代育种技术,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新品种、新品系培育。

3.预期目标。获得一批重要性状功能基因,培育新品种、新品系3—5个。

(六)强化生物安全防控体系

1.主攻方向。重点做好肉牛布氏杆菌病、结核病、口蹄疫等重大疫病防控工作。

2.主要内容

——完善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种公牛站环境控制和管理配套技术,建立更加严格、规范的生物安全体系,提高疫病防控和净化能力,确保种牛质量。

——完善准入管理,将布氏杆菌病、结核病、口蹄疫等主要疫病监测结果作为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遴选和核验的考核标准。

——建立生物安全隔离区,加快推进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种公牛站疫病净化,创建无疫区、无疫小区或净化示范场,加强核心种牛资源的保护。

3.预期目标。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和种公牛站率先达到农业农村部动物疫病防控的有关要求。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管理。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本计划的组织实施。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专家委员会负责制修订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评估遗传改良进展、开展育种技术指导等工作。省级畜禽种业主管部门负责本区域内新增种公牛审核与备案,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推荐和管理,全面落实遗传改良计划各项任务。鼓励肉牛业优势产区制定实施本地区肉牛遗传改良计划。

(二)加大政策支持。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的投入,逐步建立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重点加大对联合育种、生产性能测定、育种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疫病防控等方面的支持。现代种业提升工程等项目优先支持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生产性能测定中心及种公牛站建设。支持将长期致力于肉牛育种的技术人员纳入当地的人才计划,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三)创新运行模式。加强本计划实施监督管理工作,完善运行管理机制。严格遴选并及时公布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名单。加强对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的监督管理,建立定期考核和随机抽查相结合的考核制度,通报考核结果,对考核不达标的及时取消资格。完善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专家联系制,进一步提高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鼓励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与种公牛站加强合作,提高育种水平和供种能力。定期对测定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进行第三方抽查和考核。

(四)加强宣传培训。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的宣传,增强社会各界对种业自主创新的理解和支持。利用种业大数据平台,促进信息交流和共享。实时公布肉牛遗传评估概要并加强其在生产实际中的指导与应用,继续支持开展种牛评比、拍卖,展示示范优秀种牛。多措并举,不断提高我国遗传评估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多层次、多渠道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我国肉牛种业从业人员素质。鼓励育种企业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来源 :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在此留言,我们将进行删除处理。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关注动保

【新兽药】鸭病毒性肝炎二价卵黄抗体(1型+3型)

2021-7-2 15:16:39

关注知识

肉牛种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2021-7-2 15:27:27

大畜牧网
广告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