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mò),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靳大成老师这样解释,孔子说,老父亲在世的时候,就看他的志向如何。老父亲不在世了,就看他的实际行为如何。能够三年不改变老父亲治国理家的方针政策,就可以算是孝子了。
靳老师说,孔子说的道,不是指简单的家庭事务,而是指治理国家之事。他想说的很可能是,即使作为大氏族、家臣、大夫、诸侯世子,在父亲去世后接替了位置,执掌了权力,你也别急着改弦更张。
且不说你的改变是否经过了试验阶段,是不是行得通;就算是行得通,也应该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复杂关系、接受程度、力量的对比、代价的可承爱度。
通过几年时间的试验、摸索,摸着石头过了河,才有可能实现平稳过渡,达到改革的目的。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孔子确实是一个文化保守主义者。在处理社会政治文化变革问题上,他属于稳健派。
唐品《论语全集》中这样解释:孔子说,父亲在世的时候,就观察儿子的言谈志向;父亲去世后,就观察儿子的处世行为。如果他能够继续谨守父亲的教诲做人,可以说他是做到“孝”了。
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人们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都不能总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历史总是在发展,社会总是在前进,这是历史的必然。
所以,我们可以从另外一种角度把这看成是一种做人之“道”:不忘本,不改志,坚持自己的操守,不因变故而改,不为外界所动,做一个真正高尚的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坚定地走下去,并闯出广阔的天地来。
守孝三年,应该如何理解?每个人也许有不同的答案吧。
来源:小言的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