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意思是:学习并且经常反复练习,不是很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理解自己却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学:觉悟,包括学和教这两者的互动过程。
习:小鸟反复地试飞,也就是反复地练习、复习。
朋:“同门曰朋,同志曰友”,也就是同门学习的人可以叫“朋”,有共同志向的人才叫“友”。
这一句,也是《论语》的第一句,它是理解《论语》整部书的关键。这三句话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简明扼要地讲出孔子作为中国和一个著名的职业老师最根本的教育思想,包括孔子治学最基本、最简要的方法、态度和目的。
“学而时习之”是方法,“不亦乐乎”是态度,最后还有目的,就是做“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
也就是说: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君子人格,激励手段是建立在学生自己内在愉悦体验上,为了保证学习效果,必须通过刻意、反复练习获得成就。
孔子办学校,教学生什么呢?
有十二门课,可分两大类,“小六艺”和“大六艺”。
小六艺,就是春秋时代知识阶层需要掌握的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
礼:是从周礼演化出来的礼仪规范,在各种公共场合或者正式的大型集会上的礼数或仪式。
乐:就是音乐,包括唱诵与演奏,有的时候还配上舞蹈。
射:就是射箭。
御:就是驾马车。
书:就是写字,也就是书法。
数:不仅包含计数和演算,还包含天文 、历法和占卜。
大六艺,是先秦时期的重要的六部文献经典,包括《诗》《书》《礼》《乐》《春秋》和《周易》。
除了已经失传的《乐》之外,其它五本就后世称为“五经”。
据有人计算,在《论语》中提到“君子”共有107处。所以孔子的学说,可以理解为“君子学”,学习如何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合格的人的学问。
一个君子行为规范清单:追求仁义、讲究中庸、言出必行、举止温良、肩负道义、勇敢担当、自我反省......
来源:小言的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