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7月,王震(左)在红星垦殖场,召集科研组成员开会。
王震诞辰110周年之际,我们深情怀念这位被晚辈们亲切称为“胡子叔叔”的将军。
提到王震这个名字,广为人知的是南泥湾、新疆、农垦,很少有人知道他在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县一个小小的红星垦殖场的事。而这个鲜为人知的小农场,在王震的心目中竟然又占有那么重要的位置。
196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上,王震向毛主席提出去江西插队落户,参加劳动。毛主席说:“你下去走一走、看一看,搞点调查研究,搞点科学试验也好。”
当年请战南泥湾,南下,保卫延安,进军新疆,建设新疆,铁道兵修建黎湛铁路,鹰厦铁路,开发北大荒……毛主席的命令还没有发出,王震就主动请缨。这次也一样。
农业科学实验是什么?怎么搞?王震“胸中早有一根棍棍”。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毛主席在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都紧紧抓住了农民和农村问题。解决吃饭问题不容易,南泥湾、土改等都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吃饭问题。胡子叔叔为此尽心竭力、探路前行。
临行前,胡子叔叔向周总理报告,请求带上王兴,得到总理的批准。就这样,胡子叔叔带着公务员小栗、炊事员老陈和王兴,在10月中旬来到他精心选定的江西省抚州市东乡红星垦殖场。1970年4月,我也跟到了红星垦殖场。
这时“文革”闹得正凶,红星垦殖场已不再是1958年胡子叔叔视察过,并一直支持关心、“把红土地变粮仓”的那个农垦战线的旗帜了。他熟悉的场长老红军唐继章,也已经被打成叛徒、“唯生产力论”的走资派,关进牛棚。场里被搞得你斗我、我斗你的打派仗,干部群众懵了头。
王震一到红星,就找来农民出身的革委会副主任徐文甫。徐文甫汇报说:“生产年年下降,工资发不出,负债50万。”胡子叔叔听了沉痛地说:“领导不抓生产,犯罪啊!”
革委会主任通知王震参加“分析阶级斗争新动向”汇报会。胡子叔叔坚决地说:“今天什么会也不开!通知中层干部和科技小组的同志都到总场汇报生产,谈困难。”“别人说我光抓生产,不抓革命,把那些造反派头头也叫来!”听完汇报后,王震同志开始讲话。他语气沉重地说:“我到各处转了转,看到一些事情很难受啊。生产不出粮食吃什么?吃红土?难道还要别人养活我们!老师、学生、城市居民、全国老百姓一年一人几尺布票,每月几两油、一斤肉、30斤粮食,能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会场鸦雀无声。他情绪激动起来,声调越来越高:“大家安下心来,农民种地,工人做工,老师教书,学生上课,一律不准乱来。从今天起,白天搞生产,晚上抓革命,总场办公室的人都下去包队劳动,哪个游手好闲,我就对他不客气!”
解决吃的问题可不是个简单的生产力的问题,也不是简单的科学技术问题。
王妈妈(王震夫人)曾开玩笑说:“你胡子叔叔不当官可不行。官大小不要紧,小队长就行。”此时,胡子叔叔就是只带小栗、老陈、王兴3个人的小队长,但是他却干得风生水起。
他是有备而来。他要在这方寸之地,下一盘大棋。
胡子叔叔紧锣密鼓地运筹着。1969年10月到红星,1970年开春,他就多方联系,先后从湖南、湖北、上海、山东、北京和江西等地请来几十位农业专家、技术干部和生产能手。其中,有搞农学、园艺蔬菜和遗传的;有搞植保、土肥和农业机械的;有畜牧兽医专家、种水稻能手、种棉巧匠,还有种玉米、高梁的“状元”。这里面,有我国著名土壤学家李庆逵,中国科学院遗传学研究所的技术干部潘湘民,湖南农学院的教师田自强、苏国栋,还有种田能手以及被打倒的老场长唐继章等同志,很快组成了以王老为组长,卢汉生与田自强为副组长的三结合科研小组和科学试验示范小组。这是一套完整的、有理论又有实践的三结合队伍,形成了战斗的总参谋部。
根据红星的实际,他制订了一个以创高产为目标,改造红壤为核心,围绕良种引进和培育,作物栽培和保护,轮耕套种,深耕改土和农、牧、工、副综合开发,发展生态农业,继而向抚州地区以及全省、全国扩展的计划。
战斗就这样打响了!
胡子叔叔在一本笔记本上写着:“红壤,在世界上占陆地面积的38%,在中国占陆地面积的22.7%,在江西占陆地面积的64%,而红星垦殖场,几乎全是红壤土地。改造好红土壤,对于中国和世界,都是一大贡献。”为此,他亲自搞了一块红壤科研试验地,在红壤中增加大量的有机肥料,而养猪、养牛既可发展生产,又可把粪肥投入到红壤中去,形成良性循环。他提出,猪场上荒山,后来又提出3亩地一头牛计划,积肥改良红壤,争取粮食高产。红星垦殖场红壤改良目标实现了,而且得到了推广。这是有世界意义的创举!
毛主席号召要“大力发展养猪事业”。胡子叔叔说,中国人要吃猪肉,改良土壤要猪粪尿,一头肥猪,可有猪肉,猪粪;猪肉,猪皮,猪毛……要出口换外汇。看到一位解放军战士发明“糖化饲料养猪新技术”的信息,王老立即把这项技术引进红星。这项新技术要把大量的秸秆粉碎,那是极为繁重的体力劳动。
胡子叔叔说:“毛主席说,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在王老的直接指挥和具体支持下,红星农机厂很快研制、生产出饲料粉碎机,把原来被当做柴火烧的玉米秆、高粱秆、红薯藤、瓜藤、稻草等全部都粉碎作糖化饲料。这项养猪生产技术,不仅仅是红星的突破,对今天农业秸秆、稻草的循环利用和保护环境,仍然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王兴在粉碎机的研制生产中,发挥了作用。
在红星垦殖场改良红壤的同时,胡子叔叔也在谋划着养牛这件大事。他已在规划符合国情的,采用现代化科学技术生产的奶牛场。引进繁殖优良品种是养牛的第一步,我在红星参加了当初被人耻笑的、把种公牛的精液通过液氮罐冷冻为精粒的工作。我那时没有意识到这貌似简单的工作,在中国发展养牛的伟大事业中,竟然是一个革命性的创举!
红星垦殖场牛场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这个牛场的建设和养牛过程,充分发挥和调动了人力、物力、财力;充分发挥了一滴水,一棵草,一泡尿,一堆粪的作用。这个创新,在今天看来也是完美的、便于复制的循环经济模式。养牛场后来发展成一个从养牛到生产各种乳制品的具有循环经济特色的现代化大型企业。上世纪八十年代,计算机在工业生产中应用尚不广泛,但是王老已经把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的专家请进了牛舍。
我记得1969年10月,红星垦殖场水稻产量平均亩产不到400斤,但是到1971年,水稻亩产已经超过800斤。王老任组长的科研小组种的实验田,水稻亩产由400多斤跃上813斤。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王老在红星所做的这几件事情都是具有重要开创性意义的。
他是心中带着一个蓝图到红星的。这个蓝图就是毛主席画出的宏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现代化农业的蓝图。他要利用这个机会,解剖一只麻雀,探索一条把这个蓝图绘制在祖国大地上的方法和途径。
他在红星的试验,就是落实毛主席关于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思想。他要求大家认真学习毛主席《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篇哲学著作,展开“抓革命,促生产”的讨论,深刻理解毛主席的“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农业学大寨”、“农业八字宪法”等方针和指示。
为了发展农牧业生产,他还派人去新疆学习。当年,他把江南带到南泥湾;今天,他说要“把新疆的经验带到江南”。
从1969年10月中旬到1971年9月,胡子叔叔在红星虽然只有两年,虽然红星农场在中国地图上小到连一个点都点不上,但他在这里的实践却是对中国共产党人事业的独特贡献。1971年底,红星垦殖场年终结算显示,在王震的全面指导下,经过全场干部、职工的艰苦奋斗,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就摘掉了多年大额亏损的“帽子”,实现了扭亏为盈的目标,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红星垦殖场是那样的小,与南泥湾、新疆、北大荒、海南岛相比,是那样的微不足道。在胡子叔叔85年生命长河中,红星看上去只占两年,实际上却是23年,直到他生命的尽头。他不仅制定规划,而且亲自指挥参加着每一个“战斗”。他一如战争年代那样身先士卒,天蒙蒙亮,就带着小栗、老陈、吴宪双,头戴草笠,肩扛锄头,走在田垄上,不时地把路上的牛粪扔回田里。有时他会发脾气训斥践踏秧苗的小学生,有时会批评机耕道宽占了耕地。他管每一个人,每一棵树,每一株稻,每一头牛,甚至每一堆粪。
1972年7月25日,胡子叔叔说:“我到你们那里(红星)蹲点两年,做点调查研究,搞些科学试验,同广大贫下中农建立了深厚的阶级感情。一个60多岁的人,还有几个两年?我觉得很光荣。今后,红星垦殖场仍然是我调查、学习和联系群众的一个点。”
1973年3月3日,他说:“根据中央和主席的指示精神,要我下去走一走、看一看,做点调查研究,搞点试验。你(指唐继章同志)要回去向省、地、县委讲清楚,我在你们那里搞点试验,不要今天一个名堂,明天一个变。红星在国务院已经挂了号。主席和总理为全国人民吃饭操心,我们不做好工作行吗?”
胡子叔叔善于用战略思想指导实际行动,用实际行动落实战略思想。在南泥湾,他用开荒生产,落实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新疆他走出一条实现“屯垦戍边”的路子,由此推广到北大荒、海南、云南。而红星则是凝聚和升华了他从南泥湾一路走来的经验和精神。他要用自己的行动,落实毛主席农业工业化,知识分子工农化,工农干部知识化的战略思想。所以说,红星的重要性不输于南泥湾、新疆。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和王兴回红星。红星已经旧貌换新颜,成为工农兵学商住有所居,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少有所学,人人有工作,生活和美,其乐融融的现代化小城镇。
红星的同志精心保留了王老从1971年到1992年9月的信件、讲话、文章约5万字。从中可以清晰看出,红星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小垦殖场,对王老为什么那样的重要。
他在1992年9月28日给红星职工的最后一封信中写道:“我永远难以忘怀我们相处的日日夜夜,时刻惦念着我的第二故乡——红星。感谢我在红星期间你们对我的照顾。我衷心希望你们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搞好经济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和宏伟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不懈奋斗!”
胡子叔叔就是这样一个为实现伟大事业身先士卒、不计个人得失的坚定的共产党人!
(原标题:“胡子叔叔”和红星垦殖场——写在王震将军 110周年诞辰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