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从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2020年重大科研进展发布会上获悉,由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自主研发的非洲猪瘟疫苗环境释放和临床试验进展顺利。
我国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后,按照农业农村部党组统一部署,中国农科院全力组织开展非洲猪瘟防控科技攻关,相继完成了非洲猪瘟疫苗创制实验室研究和产业化中间试制工作,一株基因缺失疫苗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该疫苗株于2019年12月通过国家评审,批准开展环境释放试验;2020年3月获农业农村部兽用生物制品临床试验批件,获准在黑龙江、新疆和河南三个养殖基地开展临床试验。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按照批准的试验方案,科学严谨推进,取得初步结果。
环境释放试验顺利开展。
攻关团队克服地方极端低温和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因素,于3月份开始开展疫苗株环境释放试验。截至目前,疫苗接种仔猪生长状态良好,无异常临床状况;疫苗接种母猪状态良好,无异常临床表现,无异常发情、无流产。免疫猪无疫苗毒排放,无水平传播。免疫后大部分母猪已产仔,免疫组与对照组产仔、死胎率无显著差异,仔猪生长状况良好。
临床试验进展顺利。
按照临床试验方案,于4月上旬、5月上旬和6月上旬分别在黑龙江、河南和新疆等三个基地启动疫苗临床试验,试验猪共计约3000头。截至目前,安全性方面:免疫仔猪群生长状态良好,无明显临床不良反应;对注射疫苗的猪进行剖检,无明显病理变化;无疫苗毒排放;无水平传播;免疫后至今,整体死亡淘汰比率低于1%,免疫组和对照组猪无显著差异。临床有效性试验正在进行中。
下一步,中国农科院将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关于非洲猪瘟防控科研攻关的统一部署,按照动物疫苗生物安全管理和兽药评审要求,加快推进疫苗研发各项工作。
我国非洲猪瘟疫苗的研发从2018年底开始,至今已有1年半,已经完成临床安全性试验,效果良好,正在进行临床有效性试验。离上市时间还有多久?
回顾我国自主研发的非洲猪瘟疫苗的历程:
☞ 2018年底,我国哈兽研非瘟实验室在非洲猪瘟病毒(ASFV)病原生物学和分子流行病学方面取得系列进展。该实验室成功分离了我国第一株ASFV,为我国ASF疫情的有效防控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为检测技术和防治疫苗研发奠定了重要基础。
☞2019年1月12日,我国正式启动非洲猪瘟病毒基因缺失活疫苗研制项目。该项目以非洲猪瘟为重点研究对象,研究非洲猪瘟病毒传染源、主要传播路径等流行病学规律及其遗传特性,创制具有良好安全性和免疫保护效果的非洲猪瘟病毒基因缺失活疫苗,这对于我国防控非洲猪瘟,保障养殖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 2019年5月24日,中国农科院科研进展通报会介绍,哈兽研自主研发的非洲猪瘟疫苗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创制了2个非洲猪瘟候选疫苗,临床前中试产品工艺研究初步完成。
☞2019年9月10日,中国农科院发布称,由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自主研发的非洲猪瘟疫苗——一株双基因缺失弱毒活疫苗,已完成了实验室研究,突破了以原代骨髓巨噬细胞实现疫苗规模化生产的重大技术瓶颈,完成了兽药GMP条件下的中间产品制备和检验。目前已提出生物安全评价申请,即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2019年10月1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所长步志高透露,中国研制的非洲猪瘟疫苗已经完成实验室研究阶段,主要的实验数据和结论已经得到,正在接受同行专家评估。
☞2020年3月19日,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副局长魏宏阳先生称,已经有单位向农业农村部提出开展临床试验的申请,我们已经收到了这个申请,正在组织专家指导这些申请单位,完善临床试验的方案,争取尽快的开展临床试验工作。
☞2020年3月26日,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所长步志高表示,“农业(农村)部已经批准做一个临床试验,后续还在按部就班地做,(做)半年、一年甚至更长时间都有可能,就是按照一个正常的程序。”
♥ 相关文章链接:
来源:大畜牧综合
【非瘟防控知识】非洲猪瘟的危害怎样?
非洲猪瘟是严重危害生猪养殖业的疫病之一,一旦暴发,将对该国家或地区的养猪业造成巨大的打击,对相关产业的生产、贸易,以及社会就业、人民收入、肉食品供应和食品安全等诸多方面产生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