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发出呼吁。
“目前,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是我国提出并正在实施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支持和参与。
二是中国经济实力、投资能力、消费需求不断增强,中国经济、中国装备、中国消费支持中国农业‘走出去’。
三是相当部分非洲国家粮食短缺且经常面临干旱威胁,其耕地资源丰富但缺乏投资能力,赴非投资农业广受欢迎,既能彰显我国的比较优势,又能间接降低乃至化解我国粮食安全风险。”
赵皖平认为,
当前,我国三大主粮全面进口,大豆进口量更连续多年高达消费量的80%以上。今后,随着国内工业化、城镇化的稳步推进,人口的持续增长,食品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我国农业资源紧张的矛盾将更趋严峻。我国必须抓紧谋划实施全球农业战略,建立持续、稳定、安全的全球农产品供应网络,建议在“走出去”专项资金中增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非洲国家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也是赴非农业开发成本高的关键因素。建议政府在农业“走出去”专项中,增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专项,扩大配套海外农田水利(重点节水灌溉)、农机装备、烘干仓储等基础设施投资,带动国内产能“走出去”,同时提升企业境外农业投资回报率。
赵皖平建议,将非洲作为我国农业“走出去”的首选地区。
一是非洲粮食短缺,欢迎国际农业投资,同时,缓解非洲粮荒也可间接化解我国粮食安全风险。
二是政治上非洲一直是中国友好地区,非洲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矿产资源和石油,增加非洲粮食供应,有利于巩固中非传统友好关系。
三是非洲农业资源要素丰富,发展现代农业潜力巨大,长远来看,不仅可降低我国主粮安全压力,甚至可分解我国大豆供应风险。
赵皖平建议,将农垦作为农业“走出去”的排头兵予以重点支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农垦新时期的重要作用,其中之一就是农业对外合作的排头兵。他建议:
一方面,动员全国各垦区积极申报农业“走出去”项目,尤其对安徽、黑龙江、广东等先期“走出去”且成效明显的垦区,优先予以支持。
另一方面,支持以农垦为平台,打造农业“走出去”舰队。
农垦探索实践的“农业走出去联盟”模式,以农垦为排头兵,带动农业产业链企业“走出去”,联盟企业间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服务共享,值得调研总结。
还有,条件成熟时,国家可统筹协调各省农垦及其他农业龙头企业分赴不同国家开展农业开发,组织大豆生产,逐步减少从美洲进口转基因大豆数量,降低生物风险,同时培育生产领域的国际大粮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