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召开的全国畜牧业工作会上,各地传来生猪生产止跌回升、价格环比下降、供给增加的好消息。同时,各地也在加快落实相关政策措施,抓紧恢复生猪产能,保障猪肉供应。
“一手抓非洲猪瘟防控,一手抓生猪稳产保供。目前,全省已连续14个月无非洲猪瘟疫情发生,从9月份起,能繁母猪和生猪存栏连续两个月实现双回升,截至11月24日,已外调活猪及产品1593万头。”河南省副省长武国定表示。
“前三季度,全省生猪出栏3582万头、存栏2930万头,能繁母猪存栏265.8万头,10月份能繁母猪数量、猪饲料产量较9月份分别增长1.7%、1.2%,整体呈现止跌回升势头。”四川省副省长尧斯丹表示。
“截至11月23日,全省净外调生猪达964万头,比2018年全年总数还多343万头;生猪、能繁母猪存栏已连续五周环比增长,活猪价格较峰值下降20%。”湖北省副省长万勇表示。
“近期生猪复产和保供呈现向好势头。10月,全省500头以上规模养猪场能繁母猪存栏比7月份增加7.34%;‘菜篮子’生猪基地种猪补栏数比7月增加4.28倍。”广东省委常委叶贞琴表示。
据农业农村部发布,今年11月第4周,16省(直辖市)瘦肉型白条猪肉出厂价格总指数的周平均值为每公斤40.95元,环比跌3.5%。生猪生产恢复加快、价格环比下降背后,是国家和各地稳产保供各项政策的强力推进和落实。
抓大不放小增产扩能
“公司严格执行非洲猪瘟防控措施,制定了易操作可评估的生物安全操作手册,建立了固定式、一体化、全自动洗消中心及烘干房等,有效的阻断了非洲猪瘟疫情,形成了安全的生物防控体系。”11月29日,河南省驻马店市长龙山农牧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
长龙山农牧有限公司是河南龙凤山农牧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是驻马店单体最大的生猪养殖基地,目前存栏猪只已达10万余头,其中母猪存栏1.2万头,预计到2020可实现满产。满产后,年出栏生猪可达40万头。
为了加快恢复生猪生产,河南省明确区域功能定位,推进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建设生猪产业优势区,培育形成生猪养殖重点县74个。引导规模以下养殖场户进入规模、进入合作社、进入市场循环,推动小散养殖向规模养殖转变。一方面,支持大中型养殖场发展。统筹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扶持资金,重点支持规模养殖场建设。截至2018年底,全省生猪规模养殖比例达到69%,全省万头以上猪场达到561家,5万头以上109家,其中牧原集团年出栏生猪1100万头,目前市值已突破2000亿元。另一方面,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加大对养殖大户、家庭牧场、合作社、龙头企业支持力度,探索牧场托管、“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等模式,形成主体多元、协调互补的新型经营体系。全省发展养殖大户16753家,养殖专业合作社7514家。
异曲同工,四川省也在着力产业转型升级,增产扩能稳产保供。一方面抓农户养猪,探索成立养猪农民合作社,推行“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的发展模式,由企业提供仔猪、饲料、技术、保险、收购价“五统一”服务,降低农户养殖风险,推动生猪快速增产。眉山市通过这一模式新增农户生猪代养场170个、补栏生猪10.2万头。一方面抓龙头企业,出台金融支持稳定生猪生产八条措施,落实贷款贴息资金2213.93万元,支持生猪养殖企业购买饲料和母猪、仔猪;举行生猪规模养殖场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引导大型养殖企业建设标准化规模养猪场。全省开工建设养猪场项目435个,投资152亿元,预计新增生猪产能近900万头;与新希望集团签订1200万头生猪产业化合作框架协议,加快推动实施。
以防“非典”的力度防控非洲猪瘟
以防“非典”的力度防非洲猪瘟。非洲猪瘟疫情发生以来,湖北省坚持防控与稳产两手抓,“战时”与平时、应急与谋远相结合,着力建立长效机制,今年8月出台了《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和能力建设的意见》,为生猪产业健康发展织牢安全网。
国家出台稳定生猪生产系列政策措施后,湖北省配套出台17条具体政策,省级财政年度安排畜牧业发展资金15亿元,实现了疫情总体可控、生产企稳回升。借鉴防“非典”的思路和举措,建立非洲猪瘟疫情日报告,生猪生产周快报、月专报,以及常态化巡查暗访制度,提高监测的密度、防控的广度、督办的力度。打好全产业链整体战。全面落实生猪屠宰场“两项制度”,开展严禁餐厨剩余物喂猪地方立法,从饲料、兽药到养殖、屠宰、加工、销售等环节,全链条严防严控。形成“一封住、七管住”有效措施。封住疫点,管住受威胁区、生猪运输、泔水喂猪、车辆消毒、人员消毒、疫区饲料外运、猪肉调运,去年以来,有效处置了省内8起疫情,已连续78天无疫情。同时,湖北加强兽医实验室建设,省、市、县三级兽医实验室全部具备非洲猪瘟检测能力;生猪产地检疫受检率达到100%,清理关停屠宰场点339个,捣毁私屠滥宰窝点284个,有效保障肉食品质量安全。
从今年1月起,广东省同中南各省(区)携手推进分区防控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广东在防控实践中提出的“四个转型升级”——小散养殖向标准化规模养殖转型、粗放养殖向绿色科学养殖转型、小型屠宰厂点向现代化屠宰企业转型、调活猪向调猪肉转型,成为中南区共同的阶段性目标。
目前,中南区建立了分区防控联席会议、工作联络平台和沟通协同机制,出台分区防控实施方案,实施区域联防联控措施,构建区域防控技术体系。建立了中南区非洲猪瘟防控区域专家库和专家委员会。华南农业大学P3实验室成为非洲猪瘟区域实验室,为区域防控提供技术支撑。探索建立广东-广西、广东-云南“点对点”生猪省际调运全程信息化监管模式,试点运行“中南运猪通”信息系统,对“点对点”调运过程进行全程信息化监管。
从今年11月30日起,推进区内调活猪向调猪肉转型。试点禁止非中南区的活猪调入区内(种猪、仔猪,以及符合“点对点”调运条件的生猪除外);从明年11月30日起,中南六省(区)之间禁止活猪跨省调运。为保障政策顺利实施,广东及福建、广西、海南等省(区)实行了动物和动物产品指定通道制度。
发展替代产业增加供给
当前我国猪肉替代品生产增势明显。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1-10月份,全国累计肉鸡出栏同比增长15.5%,产能达到历史高点;10月份,鸡蛋产量同比增长6.1%,连续6个月环比增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前三季度牛肉和羊肉产量分别达到458万吨和330万吨,分别增长3.2%和2.3%。我国肉类总体供应有保障。
消费者选择购买牛羊肉、禽肉代替部分猪肉,各地批发市场在保障猪肉供应的同时,加大了其他肉类的供应比例。为应对今年猪肉供给偏紧的情况,不少地方多措并举加大发展家禽、肉牛、肉羊以及水产品的生产力度。
如四川推动甘孜、阿坝藏区加快牦牛出栏,预计同比增长10%;多渠道增加肉类进口,今年1至10月累计进口1721.8吨,同比增长1.1倍。针对中秋、国庆等消费高峰,制定猪肉保供应急预案,适时投放储备冻肉,稳定市场价格,保障低收入群体、在校大学生等人群需求。引导养殖企业让利于民,做到生猪适时屠宰、猪肉及时供应,四季度将约有1000万头生猪出栏,保障明年春节、元旦供应。出台川牛羊(禽兔)、川鱼产业推进方案,积极鼓励发展禽兔等生长周期短、出栏快的畜种,全省新(改)扩建牛羊禽兔标准化养殖场400个,建成特色水产基地100个,新增稻渔综合种养20万亩,预计全省禽肉产量增加15%,禽蛋产量增加8%。
福建厦门、浙江杭州等地近期也发布了《关于促进家禽养殖业发展增加肉蛋产品供应的通知》《关于贯彻落实扶持家禽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通知》等,将着力提升家禽养殖水平,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来源:农民日报,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