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猪养殖场户补栏增养积极性明显提升,全国生猪产能下降基本见底,能繁母猪存栏止降回升,规模猪场存栏加快恢复,形势持续向好。综合10月份生猪存栏环比降幅持续明显收窄、能繁母猪存栏环比止降回升以及11月上旬猪价趋稳回落等情况判断,生猪产能下滑基本见底,年底前存栏有望止降回升。预计元旦春节期间供需矛盾可能有所缓解,猪价再次快速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
11月17日,《央视财经评论》邀请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和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姜楠进行评论。 因“猪”施策,取得哪些成效?产业转型升级,如何深度发力?
因“猪”施策 ,取得哪些成效?
李国祥:既要生产能力又要竞争力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李国祥:通过一段时间国家密集出台含金量高的政策,生猪在一些地区的生产能力已止跌回升,最明显的是能繁母猪生产能力的恢复,这是一个好消息。一头能繁母猪产仔量一年可能产二十头左右,它的生产能力扩展非常明显。
政策实施后,当前生猪生产能力的恢复非常重要,但同时也要着眼于长远,即提高产业竞争力,既要生产能力又要竞争力。在现有价格较高时,生猪生产竞争力不行、效率不高,由于有高回报,可能不太明显。但当未来恢复到正常水平后,如果生猪生产效率不行的话,产业可持续发展就面临挑战。
姜楠:多措并举 短期促生产 长期促转型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姜楠:前段时间,七部门出台了稳定生猪生产的一揽子持续政策,各地也纷纷响应。目前,二十多个省份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这一套政策组合拳极大提振了市场的信心,促进了养殖户的补栏积极性,政策效果较明显。
在恢复生猪生产的同时,长远来说,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稳步提高生猪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产业转型升级, 如何深度发力?
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和美国农业部数据测算,2017年,中国生猪养殖成本约为7元/斤,美国生猪养殖成本约为4.8元/斤;
根据中国农业农村部和美国农业部数据测算,2017年中国平均一头母猪能提供上市生猪数量约为20头,而美国约为25头,欧盟约为28头。
姜楠:促技术进步 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姜楠:中美之间生猪生产成本有一定差距,通过测算我国生猪养殖成本,饲料约占60%,人工约占20%,饲料生产成本是美国的2倍左右,人工生产成本是美国3倍左右,这就决定了我们的生产成本水平较高,价格水平也相对高一些。
从母猪生产效率指标来看,即一头母猪在一年内能够提供上市出栏的生猪数量,这个指标反映出母猪的生产效率也是有差距的,这体现了在生产技术方面跟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
从生猪单体重量来看,我国的生猪出栏单体重量大概110公斤左右,而美国大概能达到125公斤左右的水平,欧洲、德国等能达到150公斤左右的水平,这个差距也是很明显的。
从饲料转化率来看,我国的饲料转化率大概是3以上,就是说要用3斤饲料转化成1斤猪肉,而美国约为2.5斤左右的水平,生产效率也略高一些。
因此,要加强科技支撑,构建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李国祥:产业提质 要科技化 组织化 绿色化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李国祥:生猪产业提质要科技化、组织化、绿色化,通过加强科技支撑,通过养殖规模化率的提升,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布局合理方面持续发力,更好地满足百姓猪肉消费的需求。
来源:央视财经,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