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非洲猪瘟影响,家禽价格出现利好局面,特别是鸡肉的价格涨幅更甚,由此也带动一批猪农转型养鸡。但在这种粗糙式涌入的情况下,由于专业水平一时难以匹配,极其容易引发严重的疫情,尤其是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
那么,高致病性禽流感怎么防控?就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相关问题,笔者专访了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徐成刚副教授。
毒株真的出现了变异?
随着近年来国内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的认识不断提高和疫苗的引进,高致病性禽流感似乎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徐成刚副教授指出,近段时间以来,以H5亚型和H7亚型为主的高致病性禽流感临床发病情况在广东省内已较为少见,整体情况平稳。
此外,有业内人士表示,北方个别地区有免疫疫苗仍然发病的现象,认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流行毒株可能发生了较大变异。
徐成刚副教授对此表示不了解具体情况,但他指出,到底是毒株出现了变异还是免疫本身出现了问题不太好判断,因为同一分支的不同毒株,其抗原性存在一定差异,任何一个疫苗株在同一时间点内很难对同一分支的所有毒株产生完全交叉保护,当疫苗所产生的HI抗体水平不够高或离散度偏大时仍可能造成临床发病,
所以家禽发病后不但要从病毒变异分析问题,也应该要从疫苗实际保护角度分析问题。当然,疾病的发生因素很复杂,除了毒株变异问题、免疫状况问题,还有禽群健康状况问题等因素需要考虑。
徐成刚副教授认为,凡事不能以偏概全,如果总是从变异的角度去思考,很难把问题解决好,要实事求是,通过多方面充分验证,才能做好防控。
谨防病原入场
常见的经济类禽类,如鸡、鸭、鹅等,都属于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易感群体。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有呼吸道症状和消化道症状,病理变化主要以腺胃乳头(食道膨大部)出血、肌胃角质层下出血,以及胰腺坏死等为特征。
徐成刚副教授指出,一旦场内家禽出现此类临床症状,便需要引起重视。此外,还应该通过发病日龄、发病率、死亡率、产蛋率变化等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综合判断,有条件的养殖场最好结合实验室诊断,确保诊断结果更加准确。
在传播途径上,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主要通过被感染动物与易感动物之间的直接接触,或通过人、车、物等载体间接接触而进行传播。
徐成刚副教授指出,从场外进入的病毒通常都是由人、车、物等途径带入,所以在这方面需重点加强生物安全工作,做好进场人员、车辆、物品的消毒工作,尽量避免或杜绝闲杂人等随意进场,以切断病毒传播的途径。
徐成刚副教授提醒,对于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控,谨防病原进场是首要任务,否则一旦病原进入到场内,再想清除就非常困难。
防控不能抱有侥幸心理
秋季是病毒相对活跃的时期,也是高致病性禽流感容易发生的时期,在这个关口,徐成刚副教授特别强调,散养户一定不能抱有侥幸心理,不能忽视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控工作。
徐成刚副教授指出,散养户不免疫和少免疫的现象依然存在,最为常见的错误就是春秋进行免疫,但夏季不免。由于该病一年四季均会发生,所以不可松懈。
同时,还存在免疫次数不够的问题,特别在秋季,更应该加强疫苗免疫。
徐成刚副教授提醒,任何疫苗的免疫,都是存在规律的。高致病禽流感疫苗属于灭活苗,一次免疫抗体水平高度往往不够,离散度偏大,很难产生理想的保护效果,通常要二免,甚至三免以上,才能达到理想保护效果和维持足够的时间。
当疫苗HI抗体水平不够高或离散度偏大时,即使未导致家禽出现较大死亡的情况,但仍会影响其健康水平,造成产蛋性能下降、料肉比增加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养殖户要在理念上形成正确的认识。
科学制定免疫程序
对于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疫苗选择和免疫程序,徐成刚副教授认为疫苗应根据应激小、抗体上升快、保护时间长、离散度小的策略来选择。
免疫程序可根据经济类禽类的品种来制定,例如出栏时间较短的快大型肉禽,由于50多天即可出栏,实际上疫苗只能做到2次,所以免疫程序可定在10天左右、25天左右分别做一次H5和H7的二联联苗;而100天左右出栏的肉禽,由于出栏时间长,容易出现免疫后的抗体水平下降导致后期保护不足的问题,则应尽量做到3次,所以免疫程序可定在10天左右、25-35天左右、50-70天左右分别做一次H5和H7的二联联苗。
但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根本措施还是做好生物安全,不能过度依赖疫苗。需要注意的是,疫苗只是保护家禽不发病,但并不代表家禽就没感染,如果动物健康状况不理想,即使打了疫苗,同样会发生疫情。因此,只有做好生物安全,并加强饲养管理和提升家禽健康状况,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疫苗免疫,才能取得良好的防控效果。
非洲猪瘟下,猪转鸡的养殖户很多,徐成刚副教授提醒,这类养殖户为避免发生严重疫情,也应多提升养禽相关专业知识,对栏舍进行适当改造,不能小觑禽病。
来源:防疫一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