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猪场猪群伤口普遍存在,其不仅为病原菌提供了感染通路,同时伤口的恢复过程要极大消耗猪的营养物质,疼痛更是时刻对猪造成应激。了解猪场伤口及危害有助于提高饲养员对伤口的处理意识,减少猪场因伤口感染造成的淘汰。
皮肤是猪的第一道对外防线,是隔离外环境和内脏器官的屏障,也是联系两者之间的纽带。皮肤维持体液、电解质以及大分子物质平衡,防御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微生物对机体的损害或侵入,感觉触觉、压觉、痛觉,痒觉以及温度的变化,同时在免疫调节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1 猪场常见伤口
猪场外伤伤口是指猪皮肤组织的完整性受到破坏,或累及肌肉并常伴有有机物体(即皮肤组织)的缺失。猪群外伤伤口一般分为人为因素造成伤口和环境因素造成伤口。
人为因素造成的伤口包括:在剪牙过程中伤到牙龈导致伤口;为了杜绝仔猪之间的咬尾现象而对仔猪进行断尾形成的伤口;为个体标识对仔猪戴耳号或剪耳缺形成的伤口;为了方便管理,加快育肥,降低料重比对公猪去势造成的伤口;转群、并栏过程中驱赶、殴打导致的伤口;免疫接种时形成的伤口等。
环境因素造成的伤口形式较多,例如猪群之间的争斗导致咬伤,包括仔猪咬伤母猪的乳头,仔猪互咬耳朵等现象;猪只如果体表有疥螨和体虱导致猪只瘙痒,剐蹭墙壁或者栏舍造成外伤;产房小猪跪地吸乳时造成蹄部关节受伤;或者粗糙的地面,锋利的漏缝底边以及地板间距离太大对仔猪和母猪蹄部造成损伤等;此外,疾病性因素导致的伤口在猪场也比较多见,如猪感染水疱病、口蹄疫后水泡的破溃导致的伤口等。
2 伤口愈合过程
猪群由于争斗咬伤或者被栏杆、漏缝地板擦伤、搓伤多呈现创缘不齐、哆开、创内坏死组织和出血性伤口。伤口愈合基本分为三个时期:炎症反应期、肉芽期和上皮期。由于伤口暴露在环境当中,所以感染和炎症过程,创内坏死组织和炎性物质较多。随着炎症过程的消退和病理产物的清除,创缘表皮细胞开始向创面移动和分裂增生,将病理产物和真皮组织分开并覆盖在活组织表面。
与此同时,肉芽组织从创伤底部和边缘长出,将缺损填补。随着肉芽组织的生长,其中的肌纤维母细胞可使伤口收缩性变小。在肉芽组织逐渐填平伤口过程中,再生的表皮被肉芽组织拱起并进一步分化。随后,肉芽组织逐渐成熟,变成疤痕,伤口愈合。
伤口愈合的整合过程影响的因素包括局部因素和全身性因素,局部因素例如感染、内存异物、伤口过分干燥、伤口局部水肿、伤口受到摩擦或压迫以及伤口缺氧等。全身性因素包括营养状况不佳、精神状态不佳、以及凝血系统失调等因素。
3 伤口造成的潜在损失
伤口愈合需要大量的营养。首先,蛋白质和氨基酸是伤口修复的基本原料,特别是构成真皮重要组成部分的胶原蛋白需要大量的甘氨酸、脯氨酸和羟脯氨酸。其次,微量元素是修复过程中所需要酶类的重要底物,特别是锌。在组织修复的早期,锌的代谢量提高,它能够促进上皮组织的分化,而参与皮肤愈合的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是典型的锌依赖蛋白。
同时,恢复伤口需要身体提供大量的能量,葡萄糖为机体提供了伤口愈合、新生血管和新生组织所需要的能量。此外伤口的疼痛会影响到食欲对于猪本身来说是一种应激,会刺激交感神经和肾上腺髓质释放儿茶酚胺,机体内激素持续的升高导致免疫抑制作用,使猪体抵抗力变差,从而为其他病原的入侵提供了机会。
4 结语
猪场伤口屡见不鲜,但是多数饲养员关注不够。究其原因,大家都觉得伤口是小事,多数情况下都会自愈,特别是当饲养员忙碌的时候对这方面关注度更低。但是,伤口为病原入侵提供了直接通道,伤口恢复消耗大量的营养物质以及疼痛造成的应激对于猪场是无形的损失,提高处理伤口意识对于保障猪场的生物安全和稳定生产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