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故宫博物院上演“紫禁城上元之夜”,你在现场吗?
故宫博物院的活动,没机会去参加。那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元宵节相关的传说和习俗,也有意义的。
今天是农历正月十五,也就是咱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大家有没有吃汤圆或者元宵呢?为了应景,今天咱们就来了解下元宵节的起源和习俗!
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远自汉代以来,民间就有元月十五张灯、赏灯的习俗,因而人们又把这一天称作灯节。
—广告推荐—
—广告结束—
元宵节的起源
关于元宵节起源的传说,有好几种说法:
1、纪念“平吕”
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在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因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襄耳中,刘襄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平定了“诸吕之乱”。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2、火把节
第二种说法是这样的:据说,元宵节的起源与火把有关,元宵赏灯始于上古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
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3、三元说
传说,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道教,将正月十五称之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红楼梦》第七十六回林黛玉和史湘云联句云“三五中秋夕,清游似上元”,指的就是这个节日。
当然,还有一些关于元宵节的说法,篇幅受限,咱们就不一一介绍了。接下来说说这元宵节的习俗。
元宵节的习俗
元宵节的节期和节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有所变化。就节俗来说,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挂灯赏灯等都是元宵节的节俗,这里我们选择几项较为重要且普遍的民间习俗做简单介绍。
1、吃元宵
这个大家太熟悉了,完全就是元宵节标配。其实,“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就流行一种元宵节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不过,有些地方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或油炸,热热火火,象征团团圆圆。
关于元宵节的标配食物,除了元宵,还有汤圆。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这两种食品的外形有些相似,但做法和口感其实是不一样的。
2、闹花灯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
3、猜灯谜
猜灯谜又称为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人还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谜。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就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而这灯谜除了增添节日气氛,也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送孩儿灯
送孩儿灯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
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了送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